一位农家妇女的教子秘诀( 二 )


裴秀琴的儿子年龄最小,又是她唯一的男孩,按照农村的传统观念,父母应该偏爱些 。可她认为:惯子如杀子,特别的溺爱只能让儿子养尊处优、懒惰不前 。因此,儿子6岁时,她就把他带到田里,和女儿们一样在日头下割麦、运麦、挖红薯、施肥料 。有人说她“心狠”,可她认为这是真正的母爱 。最终,几个孩子从亲身的劳动实践中懂得了生活的艰辛和人生的艰难,懂得了一切成果都是从艰苦的劳动中获得的,并把这种拼搏精神带到了学习中,提高了刻苦钻研的自觉性 。
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 。裴秀琴对孩子的教育,注重把功夫下在启蒙教育上 。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没有幼儿园,裴秀琴就把启蒙教育渗透到生活当中 。在家吃饭时,她让幼小的孩子们数着数拿碗拿筷子;天黑鸡上笼时,她让孩子们数数还有没有没上笼的鸡;每次打煤球,她有意打成一排一排让孩子们数;下地割麦、挖红薯,她让孩子们数割了几捆麦、挖了几堆红薯等 。每逢星期天丈夫别良贵从学校回来,都要把孩子们叫到一起指着拼音挂图教拼音、念唐诗,并结合裴秀琴承包耕地付出的辛劳,给孩子们讲解“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不仅增进了孩子们对父母亲的爱,还能使孩子熟记熟背唐诗 。扎实的启蒙教育使孩子们入学前都能数100以内的数,都能算20以内的加减习题,都能背四五十首唐诗 。
【一位农家妇女的教子秘诀】孩子们入学后,裴秀琴每天都要挤出时间为孩子们辅导有关功课,晚上从没看过电视,尽力为孩子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4个孩子从小学到初中,各科学习成绩都在全班前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