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直接入肺 老人孩子"最受伤"( 二 )


PM2.5如何“行凶”
一粒尘埃小到可以被忽视,但PM2.5正因为太小,而无法被忽视 。
魏复盛告诉采访人员,一般而言,直径超过10微米的颗粒物,会被挡在鼻子的外面;直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可以进入呼吸道,但随着吐痰、打喷嚏被部分排出体外;而直径在2.5微米以内的细颗粒物,却会顺利通过下呼吸道,小于2.5微米的颗粒可进入肺泡之中,并可通过气血交换进入到人体血管 。
如果放大了看这些小颗粒,他们并不一定是圆形或者方型,而呈不规则状 。魏复盛表示,这些颗粒物中少部分是自然形成的扬尘,绝大部分是人类行为造成的二次污染,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硫酸铵、硝酸铵等粒子 。这些粒子很多是因化石燃料燃烧不完全产生的有机碳,有时燃煤电厂在高温中生成的致癌物,在冷却时被这些细小的颗粒物吸附着进入人体 。
魏复盛表示,这么小的颗粒很难自然沉降,会在空气中停留一个星期甚至几个月,本身对呼吸系统就有影响,造成咳嗽、不适 。而小颗粒物上吸附的致癌物,更导致癌症高发 。
12月5日,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发表博文称,过去两年间,他常常因为空气污染而痛苦 。他的慢性咽炎自2010年开始逐渐加重,遇到污染天时,“就像嗓子里堵了个东西,咽不下去,又吐不出来,很难受 。不知还有多少人像我一样在忍受这样严重的空气污染 。”
而在潘小川看来,颗粒物吸附各种各样的毒性化学物质才更加要命 。
他告诉采访人员,这些因为工业等人类活动产生的、燃烧不完全而排出的小粒子,本身由一定的二氧化硅和碳组成 。也就是说,在它们“出生”的瞬间,可能是清白无害的,唯一的特点在于太小,太多 。然而,相同质量浓度下,颗粒物越细,数目更多 。比起PM10,PM2.5的表面积要大好几倍,吸附空气中的毒性物质就会更多 。
当PM2.5吸附了致癌物,就有致癌效应;吸附了致畸物,就有致畸效应 。它通过下呼吸道,进入肺的深处,而它携带的有害气体、重金属就溶解在血液里 。
魏复盛表示,目前学界对PM2.5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种是通过研究其吸附的成分对人体细胞的影响入手,一种是不计成分,单纯对一定浓度的、可能混有多种成分的PM2.5入手 。“现在已经肯定的是,浓度越高,对人体的危害越大,但由于这涉及长期的、大规模人群实验,具体的量值和对人体具体的伤害,还没有准确数据 。”
由于PM2.5更容易在老人和孩子身上“发威”,研究者们很关注“凶手”接近他们的可能 。一项研究表明,北京市城区交通干道附近居住的儿童PM2.5个体暴露水平较高 。而发表于2008年9月的一篇论文,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测定北京某社区冬季时老人在污染物中的暴露水平较高 。
施一公2008年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的岗位上辞职回国,现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但这两年来,他的心情“一直随着空气质量的好坏而变化”,因为“一切都是为了孩子” 。
在他看来,污染的空气对幼儿的发育、智力、健康都会有不良影响 。可怕的是,这些影响一般不会在几个月甚至几年内被明显察觉到,也许有些长期受到空气污染的人一辈子都不会觉察其影响……最为可怕的是,普通老百姓对空气污染没有足够的意识,一般情况下也不会主动诉求 。而对患者,很难确诊是否由于空气污染引发病变 。
他表示,空气污染比其他的污染危害更大 。首先,受害人最多 。除非生活在过滤器里,所有人都会受害 。其次,几乎无法防护 。我们担心水污染时,可以加装一个有害物过滤器;担心食物安全时,可以选择一些比较安全的食物或洗干净后再食用 。对付空气就没有办法了,因为空气无孔不入、无处不在 。最多就是在办公室和家里装上空气过滤器,但效果有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