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瓷底足辨识 早期老元青花底部特征

元青花瓷底足辨识最难收集的是元青花瓷底足的信息 。即使在博物馆,也往往很难见到器物底部 。说到底,还是因为底足特征的极为关键性 。一件古瓷,看底足,如同性别的判断,翻过来是“公”是“母”(是真是假),一下就可知 。所以,底足是瓷器的“软肋” 。抓住它,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
对于元青花瓷来说,元代时“既仔细又随意”的制造风格导致了其造型品种的复杂多样和差异 。这种差异又使得元青花瓷器的底足也都各有不同,再加上造假者的刻意模仿,给真假识别上带来一定影响 。
识别元青花瓷底足的依据:1、有明确地点的出土器物和出土底足瓷片 。2、特征明显的馆藏品和民间收藏品 。3、传世品 。这三点中后两点争论多 。而第二点大多数馆藏品和收藏品都很难被证明为是第一点依据(一是公家馆藏或收藏,一是私人馆藏或收藏,不依公或私而改变性质) 。目前所知除高安、包头、保定、蚌埠等地少数馆藏品为有明确地点的出土器物外,其余各地馆藏品和收藏品仍属于特征明显之列 。第三点传世品对于国内器物来说很难对号入座,只有国外伊拉克、伊朗等国博物馆珍藏品可就此说 。此三点依据也是识别元青花瓷其它诸多特征的基础 。

元青花瓷底足辨识 早期老元青花底部特征

文章插图
综合目前所知,元青花瓷底足特征如下:
一、手工拉坯旋削结合,足底不上釉 。
(一)大、中罐、梅瓶等:
1、平切足 。显极干(仿品干度显弱) 。
2、足底旋削挖出,较浅(深几毫米之间),底削平,或有旋痕、或隐现旋痕、或无旋痕 。旋痕情况如下:
(1)宽道或窄道旋痕(海螺状),如从中心为起点计,纹路一般顺时针旋,也有极个别逆时间旋,其实为左、右手不同习惯加工者加工态 。
(2)同心圆旋痕(类似纹,宽窄细密均有,实质仍属正常旋痕) 。
(3)有的器物会出现跳刀痕或旋裂撕痕 。
(4)有的器物中心留有乳钉痕,不是全有 。
对隐现旋痕的器物须认真仔细看才能发现 。另外较特殊的为同心圆旋痕,如伦敦拍卖的鬼谷下山罐、包头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罐等即此类 。
除旋痕外,有的器物还存在放射状的跳刀痕、旋裂撕痕等 。
上述痕纹,不一定集中在一个器物上 。
3、足墙以宽大为特点,大罐等足墙宽2—4厘米左右,梅瓶、中小罐等小于该尺寸(依大小器型而不同) 。
4、足墙外胎釉结合处一圈手工斜削,宽几毫米之间不等 。旋削中起刀收刀痕连续不断,而非一刀或循一线所为 。
5、足底整体平面略不平,略见其中有凹有凸 。
元青花瓷底足辨识 早期老元青花底部特征

文章插图
元青花瓷底足辨识 早期老元青花底部特征

文章插图
(二)玉壶春瓶:
1、深足(大都10毫米左右至以上) 。
2、窄足墙,7、8、9、10毫米左右(依大小器而不同) 。
3、足墙脊扁平钝、不规则扁凸等 。
4、足底旋平多见,有些器物有乳钉 。
(三)大盘:
1、不深不浅足(多在5毫米左右) 。
2、窄足墙 。7、8、9、10毫米左右(依大小器而不同) 。
3、足墙脊平扁、不规则扁凸、极个别泥鳅背者 。
4、足底平,或平而粗糙 。旋纹多不明显 。
其它造型器物参考上述器物 。
二、杂质现象:
1、足底可见散布有不均的黑渣点 。这些黑渣点或3、5个,或数十、数百个,大小不等,类似黑芝麻粒或黑高梁糠粒,被压在或附在或裹在或析出于表层里外,足墙表面为多 。也被俗称为铁渣 。为烧制过程中所现 。也有的器物无此现象(不同窑口、不同胎土混合比例、不同烧制条件造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