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多动症”的知识集锦


关于“多动症”的知识集锦

文章插图
多动症是儿童期常见的行为问题 。本症有两大主要症状,即注意障碍和活动过度,可伴有行为冲动和学习困难 。通常起病于6岁以后,学龄期症状明显,随年龄增大逐渐好转 。
导致多动症的原因 1、脑神经递质数量不足 有人认为,多动症的发生,可能是由于脑神经递质数量不足,住处不能及时传递而造成的一种病态 。脑内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浓度降低,可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活动,使孩子动作增多 。而治疗多动症的药物,其化学结构与去甲肾上腺素相似,服药后,可通过各种途径,增加去甲肾上腺素的含量,使患儿动作减少,因此,多动症患儿必须服药治疗 。2、脑组织器质性损害 大约85%的患儿是由于额叶或尾状核功能障碍所致,包括: (1)母亲孕期疾病:高血压、肾炎、贫血、低热、先兆流产、感冒等 。(2)分娩过程异常:早产、钳产、剖腹产、窒息、颅内出血等 。(3)生后1-2年内,中枢神经系统有感染及外伤的患儿,发生多动症的机会较多 。3、遗传因素 大约40%的多动症患儿的父母,其同胞和其他亲属,在其童年也患此病,单卵孪生儿中多动症的发病率较双卵孪生儿明显增高,多动症同胞比半同胞(同母异父、异母同父)的患病率高,而且也高于一般孩子,上述几点均提示遗传因素与多动症关系密切 。4、其他因素 近年,许多独生子女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由于教育方法不当及早期智力开发过量,使外界环境的压力远远超过了孩子力所能及的程度,是当前造成儿童多动症(注意力涣散、多动)的原因之一 。另外,吃了食物中的人工染料,摄入含铅量过度的饮食(不一定达到铅中毒)也会导致多动 。此外,国内资料表明,在多动症患儿的不良家庭教育方式中,家长中所谓的“严格管教者”占61 。7%,放任不管者占3 。5%,过分溺爱者占7 。05% 。国外亦有学者认为,暴力式的管教,会使患儿症状发展,并增加新的症状,如口吃、挤眉、眨眼 。而对患儿漠不关心、放任自流和过于溺爱等,常可能促使症状出现,或使已有的症状加重 。
【关于“多动症”的知识集锦】 怎样治疗儿童多动症 以往认为,多动症是一种儿童自限性疾病,随年龄增长,可自然消失 。现经学者们长期追踪观察发现: (1)仅部分多动症患儿可自愈多数患儿的症状可延续至成年 。(2)治与不治,早治与晚治,在疗效和预后上,可有显著的差异 。因此,目前一致的看法是:多动症应及早治疗,综合治疗 。家长和老师应统一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儿童多动症是病态,不应歧视,不应打骂,以免加重孩子的精神创伤 。第二,对儿童多动症必须进行药物治疗,但药物不能代替教育,药物可为教育提供良好的条件,并应正确理解药物的作用与副作用 。第三,要取得良好的疗效,必须四方面(患儿、家长、教师、医师)的互相配合 。温馨提示:在应用上述诊断标准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1、在允许活动的场合,如下课时、放学后,不管孩子的活动多么厉害,也无诊断意义 。只有在不该活动的场合,如上课时、做作业时,而他仍约束不住,始终动个不停,才有诊断意义 。2、如只有活动过度,而无注意力涣散,不能诊断为多动症 。相反,若注意力涣散明显,而无活动过度,才应考虑有多动症的可能,因为有的儿童属所谓“不伴多动的多动症” 。在美国,从1979年起,根据多动症最为常见和突出的症状是注意力集中困难,已把“多动症”改称为“注意缺陷症”并分为“注意缺陷伴多动”及“注意缺陷不伴多动”两种,后者也就是“不伴多动的多动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