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逆境中读书的他,最后成为了元帅 中国逆境出人才的事例( 二 )


在逆境中读书的他,最后成为了元帅 中国逆境出人才的事例

文章插图
朱德当年用来装书籍、衣物的背篓和读书时用的桐油
在这样的逆境中读书,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但是朱德有着刚强的性格,他不低头、不叹息、不气馁,只是默默地承受着周围人的冷眼和歧视,更加奋发地努力学习 。他要用优异的成绩来证明,穿草鞋的穷孩子不但会种田,还会读书,而且比周围所有的人都读得好、读得多在私塾里,朱德根据先生教的,不停地读呀,写呀,时间抓得很紧 。
就连偏心的先生也不得不承认:朱德这孩子这么用功,将来肯定有出息 。放学回家后,朱德一边帮母亲干活,一边背书 。晚上,母亲在小油灯下纺线,朱德就坐在她身边,念啊念,一直念得困倒在母亲身上 。有好几次,母亲看见朱德一个人坐在门前的大青石上,闭着眼,嘴里不知道在念着些什么,天下起了雨也不觉得 。母亲犯了疑:“这娃娃是怎么啦?莫不是着了魔?”
朱德确实着了魔!这个“魔”,不是别的,正是知识!
朱德在丁家私塾读了不久,两个哥哥回家种地了 。朱德因为年纪小,又过继给了伯父,所以能够继续读下去 。他在丁家私塾读了两年,除读完了“四书”,还读了《诗经》《书经》,并且开始学作对联 。每逢农历十五、十六的晚上,朱德常常成了家庭老师,在皎洁的月光下,教哥哥、弟弟、妹妹读书识字 。
大人们见了,心里感到无比欣慰 。租种地主的田地年年要缴纳租粮,“一年除去五十担纳租以外,余下的将将够吃”,终年不得温饱,如果遇到灾年,日子就更难过了 。佃农的家庭真是多灾多难 。1895年,“地主欺压佃户,要在租种的地方加租子”,朱德家里没有力量缴纳地主的加租,地主的管家就在除夕那天突然来到朱家,逼着他们退租搬家 。
在逆境中读书的他,最后成为了元帅 中国逆境出人才的事例

文章插图
朱德读书用具
这个突如其来的打击,犹如晴天霹雳一般震碎了朱德全家人的心 。农历大年初一,朱邦俊和朱世连父子迈着沉重的步伐,冒着飘落的雨雪,顶着凛冽的寒风,在泥泞的山道上四处奔波,为了全家人的生计,求拜佃主,租房佃田 。他们奔波一天,毫无着落 。晚上,全家人计议到半夜,认为实在没有办法,只能向人家借钱赎回祖屋,分居两处各谋生路 。
正月初二,朱世连一早就离开了家,到处奔波,好不容易借到了200多吊钱,加上家里仅存的100多吊钱,赎回典当出去的大湾老屋和祖业田 。全家人被迫分居两处:生父朱世林带领一家迁居陈家湾;朱德随养父母、三叔、四叔搬回大湾去住 。
正月初四,朱德含着热泪,依依不舍地惜别了慈祥的母亲、勤劳的父亲和朝夕相处的兄弟姐妹,离别他生活了9年美丽而难忘的琳琅山 。朱德随祖父母、养父母和叔叔迁回大湾居住 。不久,祖父母相继病逝,两个叔叔也先后分居自谋生路 。朱德跟着养父母,在大湾生活了14年,度过了他难忘的青少年时代 。
悲惨的遭遇,严酷的现实,给年幼的朱德心灵上深深地埋下了仇恨那些欺压穷人的地主的种子,使他从小深深地感到人世间的不平 。后来,他回忆说:“在悲惨的情况下,我们一家人哭泣着连夜分散 。从此我家被迫分两处住下 。人手少了,又遇天灾,庄稼没收成,这是我家最悲惨的一次遭遇 。”“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 。”
在逆境中读书的他,最后成为了元帅 中国逆境出人才的事例

文章插图
朱德少儿时的课本
迁回大湾后的第二年,朱德又到离大湾不远的席家砭私塾读书 。私塾先生名叫席国珍,字聘三,号伯谷 。席聘三是一位很有见地,又很有骨气的正直知识分子 。他知识渊博,语言幽默,经常猛烈抨击封建的旧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