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逆境中读书的他,最后成为了元帅 中国逆境出人才的事例

朱德从小就很机灵、聪明,从不哭叫,全家人都很喜欢他 。每逢大人们生闷气的时候,他总是想方设法使大人们解闷消气 。朱德是十分敬爱自己的生母,母子两人的感情十分深厚 。当朱德学会走路后,他的母亲无论在家纺线、缝纫,或是下地浇水种菜、上山砍柴,都要把他带在身边 。朱德从小手脚十分勤快,总是帮着母亲干这干那,生怕母亲累着 。
母亲虽然钟爱自己的每个孩子,可是由于生育过多,再加上家务事忙实在没有更多的时间来照料稍大一点的朱德 。从弟弟降生,朱德就从母亲的怀里下地,在泥里滚,在地上爬 。除吃、穿、住,样样事都靠自理 。

在逆境中读书的他,最后成为了元帅 中国逆境出人才的事例

文章插图
朱德少儿时
朱德刚刚学会东倒西歪地走路;一不小心摔倒了,也只有自己趴在地上哭几声,谁也没有工夫来哄慰他几句;再稍大一点,会跑会跳了,就跟着哥哥们上山去捉小鸟,或到树底下去扑捉那映在地上斑斑驳驳的树影 。玩累了,随便找个背风的地方打个盹儿起来再玩,玩累了再睡 。
穷苦人家,没钱买玩具,就自己到河边拣几个圆石头来玩弹球,或者摘几片树叶当哨吹随着年龄的慢慢增长,朱德已能跟着母亲下地干活,拾柴、拔草、运秧,帮着哥哥打杂,还能照料母亲干活时放在田头草窝里的弟弟 。朱德和大人们一样,一会儿山上,一会儿田间,一会儿家里,不停地劳作 。风吹、雨打、日晒、霜侵,竟没有使他得过什么病;相反,他练就了一副健壮的好身板 。
幼年的朱德,就像琳琅山上那些葱绿、充满生机的小松树一样,迎着阳光,茁壮地成长1892年前后,仪陇县一带兴起种植鸦片,百姓的生活比以往富裕了些,朱德家的经济情况也开始有所好转 。
在逆境中读书的他,最后成为了元帅 中国逆境出人才的事例

文章插图
仪陇县马鞍场药铺垭小学 , 朱德少儿读书的地方
那时,清朝政府的苛捐杂税非常严重,“可是这些交粮催差的,就怕读书人”,因此朱家几房人决心省吃俭用,送一两个孩子去念书 。这种考虑的目的有两个:其一,家里有了读书人,可以为家里抵挡税吏、差役的欺侮,并帮助家里打打算盘;其二,期望读书的孩子能改变朱家的生活和地位 。
这样,1892年,朱德的家人把他们兄弟三个送到本姓家族办的药铺垭私塾就读 。塾师是朱德的远房堂叔,名叫朱世秦 。他一面教书,一面行医,正房当作教室,用旁边的偏房开了一个小小的中药铺,药铺垭私塾就因此而得名 。
朱世秦按宗谱的排行给朱德取名朱代珍;朱德在这里读书不用花很多钱,一年400个铜钱就够了半山腰药铺垭私塾坐落于琳琅山的西北垭口 。从李家湾到这里,要走一段近两公里的山路,还要爬过一段陡坡朱德白天去读书,中午要回家吃饭,晚上还要回来 。在药铺垭读书的都是农家子弟,朱德在学生中年龄最小,但他聪明好学,记得的字最多 。朱世秦因为朱德书读得好而特别喜欢他 。
朱德在药铺垭私塾读了一年多后,又改读丁姓的私塾 。这个私塾的主人,就是朱德家租佃他家田地的地主 。私塾丁先生是一个秀才,课讲得比药铺垭私塾要好得多 。丁先生知识广博,对每个字、词、句都解释得很清楚 。朱德见家里花钱供自己上学,学习更加勤奋刻苦 。
当时 , 能像丁家私塾这样的地方读书的,绝大部分是地主或者有钱人家的子弟 。这些少爷根本看不起朱德这样穿着草鞋的穷娃子,时常用鄙夷的眼光盯着他们,甚至给他们起绰号,咒骂他们是“三条水牛”,还故意把“朱”写成“猪”,用各种办法来羞辱他们 。“人穷志不短”,朱德他们反抗过,斗争过,将这些事情告先生,可是先生也不敢得罪这些地主家的孩子,结果受斥责、挨手板的还是被欺侮的朱家兄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