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励和惩罚的局限性( 三 )


第二 , 仅仅是实施行为后果 , 绝对不要实施父母情绪后果 。首先 , 不能对孩子要挟“你不听话 , 妈妈就生气了” , 用情绪逼迫孩子就范 。其次 , 不要生气、发怒或者抱怨“都是因为你 , 才让我们心情恶劣!你气死我了 。
”一旦父母使用了情绪后果 , 就会导致:本来是孩子的问题 , 变成了父母的问题;父母生活的主动权交给了孩子 , 受孩子行为的控制;让孩子成为父母情绪的奴隶 , 父母对孩子进行情感奴役 。要让孩子明白 , 正常行为的感本原因在于这是恰当的生活方式 , 而不是为了父母高兴去表现 。
第三 , 实施行为后果 , 不是对孩子放手不管 , 而是当行为后果发生时 , 不要当“事后诸葛亮” , 批评孩子 , 而是给孩子时间和空间来体验其后果 , 让孩子的经历占主导地位;当孩子因此而痛苦时 , 要给予共情;当孩子对怎样才能改进自己的行为感到一筹莫展时 , 要帮助他分析现状 , 找到解决的办法 。
第四 , 保持冷静的态度、平静的语气、充满爱意的目光和肢体动作 。不要把事情变为宣泄怒气或是显示威力 。
严格讲 , 行为后果法也是一种惩罚 , 但与传统意义上的惩罚不同 , 它在孩子心里引起的不是愤怒、恐惧和怨恨 , 而是懊悔、难过和希望 , 孩子知道他的行为会引起什么样的可预期后果 , 主动权在孩子手中 。
小巫这样对Sam讲话:“可能你不想(有正常的事情发生)吧 。”当他表示当然愿意时 , 小巫说:“那你知道应该做什么啊 。”Sam今年已经5岁半 , 不仅幼儿园的老师 , 国际学校学前班的老师也说他是个非常自律的孩子 。
&

【奖励和惩罚的局限性】123
惩罚孩子的10大智慧
处罚孩子的哲学(附图)



nbsp;



<>
1 23
惩罚孩子的10大智慧
处罚孩子的哲学(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