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励和惩罚的局限性


怎样执行规矩呢?传统的做法自然是奖励和惩罚 。
奖励和惩罚已经根深蒂固地植入了大多数家长的头脑 。小巫说:这个手段有用吗?有用 , 但是效果是暂时的、表面的、局部的 , 他们并不能教给孩子自信、自律、自立 , 也剥夺人的创造性 。奖惩制度最大的效用是奴役一部分儿童 , 再将另一部分儿童变成造反派 。
是小巫危言耸听吗?小巫援引澳大利亚心理学博士博森的观点 , 指出惩罚手段会引起以下几点不良后果:
1、受到惩罚的儿童倾向于报复家长:“既然你有权力伤害我 , 我也有同样的权力伤害你 。
”2、惩罚仅仅暂时镇压某种行为 , 却没有起到消除这种行为的效果 。行为可能会变本加厉 , 于是家长必须不断地实施惩罚 。
3、惩罚要求家长为孩子的行为负责 , 而本来应该由孩子来进行选择、承担后果 。这样的结果就是孩子不知道为自己的生活进行负责任的选择 。
4、用惩罚来要挟孩子 , 干脆就是公然地邀请孩子来反抗你 , 进行权利斗争 。
使用奖励手段 , 同样会造成不良后果 , 孩子逐渐学会 , 无论父母要求自己做什么 , 都必须提供奖励 。今后无论做什么 , 即使是和自己的利益息息相关 , 没有奖励就没有动力 。如果他人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 没有“甜头”是绝对不行的 。奖励还会让儿童泄气 , “今天要是乖乖的 , 妈就给你买巧克力 。”潜台词是“你本来是个不乖的孩子 , 如果今天破格表现好了 , 我就给你点甜头 。
”奖励手段无法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 当一个孩子自律、负责地行动时 , 这是他应当做的 , 我们没有必要额外奖励他 。
幼儿园的老师们发现 , 用小红花作为奖励 , 只在刚开始时有效果 。
时间一长 , 激励效应就趋于平淡 , 那些总得不到小红花的孩子 , 往往转而采用相反的行为来取得老师的关注 。这种奖励机制总体上里大于弊 。
那么 , 家长怎样才能有效地鼓励儿童自律呢?
让孩子承担行为的后果
小巫提出了一个命题:让孩子自己体验和承担行为后果 。
在《和孩子划清界限》一书的开头 , 小巫写了这样一个例子:
一个周末 , 儿子Sam去公园 , 晚上回家时钓回来三条金鱼 , 其中一条红色的尤其让Sam喜欢 。小巫帮Sam将金鱼放在洗衣盆里 , 自己到客厅和客人谈话 。
一会就听到丈夫在小卧室里告告诫儿子 , 随后丈夫很着急地跑到客厅对小巫说:“这些鱼恐怕活不到明天!他一直在抓它们 , 盆里都是鱼鳞 。”小巫说 , 既然你劝他不听 , 那就随他玩吧 , 第一次有金鱼 , 当然爱不释手 , 如果有什么不好的后果 , 倒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机会 。刚刚送走客人 , 从小卧室里传来Sam撕心裂肺的痛哭声:红金鱼死了!
窗台上、地板上、孩子的衣服上 , 全是水 。小巫先把Sam抱在怀里安慰他 。Sam叫着再去钓一条 , 小巫说天黑了 , 公园关门了 , 今天不能去了 。Sam又说明天去 , 小巫回答明天要去幼儿园 , 只能周末再去钓鱼 。Sam哭得更厉害了 , 丈夫过来说:“谁让你使劲玩他们 , 不是告诉你这样鱼会死吗?”小巫说:“不要说他了 , 这么漂亮的鱼死了 , 多令人难过呀 , 让他好好伤心一会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