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 学习习惯:养成还是维护





(接上文)
孩子在认知环境与社会的同时,还逐步学习很多知识 。在我们传统的概念里,学习知识是真正的学习 。知识学的越多,懂的越多,就是学习好的标志 。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知识是学不完的,知识自身也在不断地高速发展着,更新着,与其让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识,不如让孩子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这本身就是认识上的进步 。
对于孩子来讲,早一天会从 1数到100不如早一天建立一一对应的数量概念更重要 。而让孩子自觉地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孩子喜欢的活动――游戏来完成,也就是常常提到的寓教于乐,从游戏中学习 。在婴幼儿期和学龄前,游戏是孩子认知世界的主要的方式,也是最自然、最快乐的方式 。游戏就是孩子的生活,在游戏中学习,就是在生活中学习,使得学习成为一种自然的生活状态,学习也就成为了生活的习惯,生活的组成部分 。
如果静下心来思考孩子们游戏的内容,其实很容易发现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们会很容易地学习到深奥的知识,也锻炼了各种能力 。例如通过一些配对游戏、分类游戏,孩子可以很容易地建立起基本的数学概念,积木的搭建拓展了孩子的空间感,排序游戏锻炼了孩子的秩序感,拼图游戏锻炼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和专注力等等 。人的逻辑分析能力、身体运动能力、语言技巧能力、音乐能力、空间位置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甚至认识自己的能力等被现代教育界公认的这些多元能力,都显而易见地能够在孩子们的各种游戏过程中得到提高 。
而我们所熟悉并重视的观察力、创造力、想象力、注意力等跟学习有关的基本素质,也无一不是通过游戏这一形式体现在孩子身上,同时也不断地被锻炼、被强化着 。
在游戏中的孩子是快乐的,自足的,也是无时无刻不经历着挑战,不断战胜着自己,并体验着困难和克服,体验着成功的喜悦 。在这样一个富有挑战也拥有成功体验的学习过程中,孩子一次又一次地受到正面的、肯定的刺激,这种肯定的、积极的刺激与学习的成就感结合在一起,与能力的提高和知识的获得结合在一起,久而久之形成了孩子对学习的过程产生快感,对学习的成绩产生追求 。
这样的学习兴趣才是真正的发在内心的,自觉的,不会因为家长是否督促,是否存在其他压力而随意改变的 。当孩子通过一次次生活――游戏――学习的过程,把学习与快乐愉悦的心理体验紧紧结合在一起,形成自己对学习的情感认知的时候,这个孩子就成为了学习的自觉者,就会终身以不断地求知,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自我完善为目的,学习也就真正地成为了他的生活习惯,这也许正是我们做父母最盼望达到的目标 。
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难,关键在于我们自己首先正确认识学习的本质:学习是每个人,无论是婴儿还是老人的内心需要,学习应该是发自内心的、愉悦的情感体验 。学习的人,是快乐的 。





学习习惯:养成还是维护(上)
不一样的教育-美国一所小学的一堂阅读课






课程主题:灰姑娘的故事
上课铃响了,孩子们跑进教室,这节课老师要讲的是《灰姑娘》的故事 。
老师先请一个孩子上台给同学讲一讲这个故事 。孩子很快讲完了,老师对他表示了感谢,然后开始向全班提问 。
老师:你们喜欢故事里面的哪一个?不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学生:喜欢辛黛瑞拉(灰姑娘),还有王子,不喜欢她的后妈和后妈带来的姐姐 。辛黛瑞拉善良、可爱、漂亮 。后妈和姐姐对辛黛瑞拉不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