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专家谈:儿童兴趣萌芽的培养


儿童心理学表明,孩子从一出生,就是一个对环境有着浓厚兴趣的积极探索者 。面对五彩缤纷的世界,觉得一切都是那么新奇与神秘,这种新奇感与神秘感激发了他探索世界的兴趣,促使他去寻找答案,学到了任何人也代替不了的知识,促进了各方面智力的发展 。也许有人会质问,既然孩子对万物有这么多的兴趣,为什么到后来这种探索世界的热情消失了呢?或者说我怎么看不到他身上存在哪些兴趣呢?
兴趣的发展有三种情况:一种是自觉地延续,凭着这种强烈的、旺盛的、持续的求知欲,不断主动地学习,巩固和发展这种兴趣,当然还要父母最基本的支持;一种是自发地熄灭,当失去好奇心的时候,或没有新的刺激、没有良好的环境激发的时候,兴趣也就象转瞬即逝的火花一样消失了;一种是人为的阻碍,这通常表现为被一些不懂儿童心理学、没有家庭教育观念的家长们轻易地扼杀在摇篮之中了 。
可见,孩子一开始对事物产生的兴趣就象还在孕育中的幼芽,脆弱而又不稳固,稍不加注意就会被不留心的家长忽视或踩死;若不去给它浇灌施肥,不去小心呵护,就会夭折 。这样的话,当然觉得自己的孩子对什么都没兴趣了 。而兴趣却是学习的动力,成功的基石 。美国心理学家伯克曼说:“兴趣是人们行为的动力 。”有了某种兴趣,才能积极地、主动地、充满热情地去发展这种行为 。
纵观瞩目举世的科学家的童年,如达尔文整日观察花鸟虫鱼,牛顿看苹果落地,爱迪生孵蛋的故事,诺贝尔对火药的着迷,就说明了他们从小对未知世界产生强烈的兴趣,推动着他们不断学习探索研究,说明了童年时代产生的兴趣导致一个人将来的成功 。既然儿时的兴趣这么重要,又这么不易维持,父母们该如何去发现、挖掘、培育兴趣的幼苗,使之长成参天大树. 第三,及时强化巩固,不断创造环境 。
当发现了这种兴趣亮点时,家长就要不失时机地把它挖掘出来,创设各种情境或条件加以引导,有意识地去培养,以巩固延续这种兴趣的幼芽 。
比如,对于爱拆拼东西的孩子,家长应多买些拆拼玩具,如积塑、插片、变形金刚等,孩子爱玩泥巴,就给他买橡皮泥,去引导他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构筑他心目的城堡;总爱问为什么的孩子,父母要给予耐心的引导、解答,并尽量引向书本 。只要你当了父母就知道,所有孩子都爱玩水,我孩子在玩水时,我并没有因为怕弄湿衣裳而横加干涉阻止,而是卷起他的袖子,给他胸前围上围兜,
在尽量不弄湿衣服的情况下,让他尽情地去玩水,于是,他象做实验一样,把水从这只杯子里倒入那只杯子里,从大口瓶子里倒入小口瓶子里,我在旁边指导,不断增加游戏难度,以锻炼他的手眼协调能力,由于我的支持,他玩水玩得很痛快,提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妈妈,水为什么会流动呀?为什么水没颜色呀?它从哪里来的……”于是我找来有关水的图文并茂的书,给他解答,从家中的自来水讲到井水、江水、海洋,从雨水讲到干旱,从液体讲到气体、固体等等,他听得津津有味,从不厌倦,从中也学到了不少知识 。
他对广告牌上的字感兴趣时,我便不失时机地把广告牌上的字教他念好几遍,回来后,立即写出这几个字加以强化,这是我引导他识字的开始 。以后我用卡片、黑板写上不少字教他认,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让他多接触汉字 。到后来,他对汉字产生了敏感,不要我去指点,就会自己主动要求认 。由识字的兴趣引发了对图书的兴趣,爱上了故事,在我一字一句读故事过程中,他的识字量也大增,比同龄人更早地进行独立阅读了 。这种由被动识字——主动识字,由认单个汉字——读一串句子——整篇阅读,一步步从低级的识字兴趣到高级的阅读兴趣,使他尽早地接触书籍,打开认识世界、探索知识的大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