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保健常识有哪些呢

对于手足口病患儿的家人来说,要特别注意在治疗患儿手足口病的同时积极做好保健工作 。手足口病患儿在生病期间自身抵抗能力会变的很弱,所以要尽量避免带患儿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去,以降低感染其他疾病的几率 。手足口病保健常识有哪些呢?我们一起来看下下文的介绍:
手足口病常常发生在孩子身上,尤其是学龄前儿童发病率更是高 。由于手足口病是由病毒引起的,所以其传染性也比较强 。
在一些儿童聚集比较密集的地方,更容易引发手足口病 。所以,家长朋友一定要做好孩子的卫生工作,及时的给孩子洗手,有条件的就经常给孩子洗洗澡 。
手足口病患儿大多情况下都会在家中养病,所以对于手足口病患儿的修养空间十分重要 。要保持环境空气清新,就要时常开窗透气 。即便是在最寒冷的冬天,也要至少每天早、午、晚三次开窗透气,每次开窗时间不少于四十分钟 。
【手足口病保健常识有哪些呢】为了能够有效的降低手足口病的交叉感染的几率,就要对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多下功夫 。首先,对于手足口病患儿生活用品要定时清洗、消毒 。使用过的物品也要立即用清水洗干净后,用一百摄氏度以上的沸水烫三十分钟 。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传染性较强,多发生于婴幼儿 。它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据国外文献报道,手足口病每隔2-3年在人群中可流行一次 。我国近10年来有过三次较大的流行 。
手足口病的传播
病毒的潜伏期为2-7天,在发病的第一周传染性最强;传播方式多样,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带病毒者都能成为传染源,但不会在人和动物或宠物间传播 。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牙杯、玩具、食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的粪便甚至数周后仍可排出病毒 。
手足口病的症状
手足口病起病一般较急,患儿初始症状为低热、食欲减退、不适并常伴咽痛、流涕、呕吐、腹泻等症状 。发热体温多在38℃-40℃,热程多为4-7天,7天以上者少见 。
发热1-2天后出现口腔溃疡 。开始为红色小疱疹,口腔疱疹多分布在舌、颊黏膜、口唇、硬腭、咽、扁桃体等处,并很快变成小溃疡 。孩子在流口水或吃东西的时候会感觉疼痛难忍,表现为时时啼哭、烦躁、不爱吃东西、尿黄 。
手足口病患儿的父母要时刻观察患儿的身体情况,有时候手足口病会反复发病,所以当发现孩子出现高烧、红色丘疹的症状时,应该及时带孩子前往医院治疗 。
一旦传染上手足口病而且没有及时治疗的话,会引发多种并发症 。严重的话还有可能导致脑部炎症,威胁患儿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