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景舟壶”背后的故事 顾景舟紫砂壶真品图片和价格( 三 )




所以可以想象 , 在徐义宝病情危重时 , 顾景舟内心的凄苦 。为排解烦闷 , 他让弟子从宜兴带来紫砂泥和工具 , 创作了两把“鹧鸪提梁壶” 。壶底铭记中 , 顾景舟写道:癸亥春 , 为治老妻痼疾 , 就医沪上 。寄寓淮海中学 , 百无聊中 , 抟作数壶 , 以纪命途坎坷也 。景洲记 , 时年六十有九 。


鹧鸪提梁壶的造型为扁圆形壶身 , 把手为见棱见方的高提梁 , 侧面望去犹如一只飞鸟 。而鹧鸪在历代诗人笔下 , 总是凝结了人生的无奈与忧伤 , 李白有“越王勾践破吴归 , 义士还乡尽锦衣 , 宫女如花满春殿 , 只今惟有鹧鸪飞”;杜甫有“青山遮不住 , 毕竟东流去 , 江晚正愁余 , 深山闻鹧鸪” , 顾景舟把这两把壶命名为“鹧鸪” , 一切情感都融入其中 。


这两把鹧鸪提梁壶 , 一把送给了帮助联系住宿和治病的友人周克希 , 一把送给了每星期都给顾景舟妻子送菜的戴相民 。


向传统皈依


顾景舟私下曾说:“70岁前 , 我的壶上可以有别人的东西;70 岁以后 , 我希望我的壶上再也不出现别人的东西了 。”他甚至说:“花花草草的东西 , 看见了就心烦 。”


在徐风看来 , 这种转变 , 是一种精神上的皈依 。“他曾说过300年前出了个邵大亨 , 300年后就是我 。邵大亨也是上袁村人 , 咸丰年间的制壶大家 , 做的都是素器 , 不与文人墨客合作 , 也不与官府商人往来 , 一生性格狷介 。”


其实年少时 , 顾景舟性格中就有点邵大亨的影子 。据说他当年是上袁村里出了名的怪脾气 , 只和村里有文化的人说话 。战争年代 , 窑厂被修成炮楼 , 一般的紫砂无人问津 , 名家上品难得 , 顾景舟依然坚持自己的节奏 , 做得少、做得精 。


他是一位有严格工匠精神的手艺人 , 家里的木柜、筷子都自己打磨 , 抟壶时用到的工具达100多件 , 也都自制 , “他还要求弟子:你们家里用的筷子、织毛衣的毛衣针 , 都要自己削制 , 练习做东西的手感 。”


他更是一位学者 , “文革”期间 , 别人抄《毛主席语录》 , 顾景舟抄的却是紫砂典籍《阳羡名陶续录》 。他会京剧、会英语 , 学过俄语 , 古文修养高 , 在台湾接受媒体采访时随口就能大段引用《邹忌讽齐王纳谏》 , 对流传下来的紫砂典籍研究尤其深 , “即使不做壶 , 他也会是学有所成的教授、大师 。”


上世纪90年代 , 顾景舟刻了人生中的最后一方印章:生于乙卯 。“这个时期 , 他身上传统文化的因素已经完全体现出来 , 是一位自矜、自得、自信的艺术大师 , 不必再有任何其他的光环来衬托 。他的紫砂壶就是他得以传世的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