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教学反思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能站起来的小动物教案( 二 )


教师:“那你想一想怎么办?” 于是她很快又做了两个小棍粘在了小鸭子的中间部分,这样小鸭子就站稳了 。
3、分享:让小动物“站”起来的不同方法 。
(1)向同伴介绍自己的方法 。
每个幼儿都用自己的方法使小动物立起来了 。
教师:“大森林里站满了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幼儿快来介绍你是怎么让这些小动物立起来的呀?”
幼儿1:我做了一个纸棍粘在小老虎的后面,小老虎就立起来了 。
幼儿2:我和豆豆的方法一样,粘在后面两个棍,就像相框后面那样 。
幼儿3:我在纸筒上挖了一个洞,把小猴子插在里面了 。我还做了一个支架,横着竖着(比画着)粘 。
(2)引导幼儿讨论“大家都用了什么方法?哪些方法是一样的?”
教师:你们想的办法真多,而且也成功了,你们在做的时候,遇到什么困难了吗?
幼儿1:我开始用的纸太软了立不起来,后来换了硬纸就成功了 。
幼儿2:我在后面粘了一个小纸棍但老是倒,后来又在旁边粘了一个就不倒了 。
教师拿起作品:赵吴,你告诉小朋友开始时你把小棍粘在哪里了?为什么会倒?
赵昊指着小老鼠的一侧:我粘这边了,就往这边倒 。我粘了另一边,就不倒了 。
教师:为什么在两边粘就不倒了呢?
幼儿说:因为平衡了 。
延伸活动:
将幼儿制作好的“大森林”摆放到建构区,鼓励幼儿继续制作可以立起来的动植物 。
活动反思:
1、本次活动其本达到预设目标,使幼儿想象得以实现 。在活动中孩子们从始至终都很有兴趣,尤其在操作中每一个孩子都兴致勃勃,想了一个有一办法当幼儿看到自己的作品成功的站在了森林里时,更有了制作的兴趣 。在活动中老师是活动的引导者,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幼儿共成功制作了三十多件作品,有七种方法,其中有三种方法是我没有想到的,比如直接将纸猴子的“腿”向两边撇,纸蛇直接插在向两边上翘的长条纸上,在一个纸筒上挖洞等方法,孩子的创造性得到了发展 。
2、活动中的不足:最后小结时,缺少对幼儿独特的制作方法给予展示与肯定 。
主要内容:
1、教师巧妙的支持促进幼儿发展 。表面上看,老师这个活动中指导的语言并不是很多,但老师为幼儿提供的这个活动本身就很有操作性和探究性,幼儿在尝试让小动物站起来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原有经验 。老师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没有过多的指导和干涉幼儿,而是在幼儿遇到困难的时候,用提问的方式,来引起幼儿发现自己的问题是什么 。
比如引导一名幼儿发现支架粘的不平衡,然后幼儿自己来调整 。在整个过程中,幼儿的操作特别充分,老师没有在技能方面帮助幼儿,而是在方法上提示幼儿,教师的支持作用体现很到位 。
2、活动源于幼儿的问题,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这个活动的来源,不是教师人为的我要上什么课,就创设或编一个情境,黄老师进行的这个活动就在解决和幼儿一起丰富建筑区中出现的问题,是班级活动的需要,是区域游戏的需要 。
3、注重环境的教育功能 。老师对幼儿经验方面的准备是隐性的,好像并没有过多的让幼儿说出怎样才能把小动物立起来,但在环境中展示的立体相框、之前用各种盒子支撑的纸动物,已经为幼儿积累了经验 。
这一次幼儿将日常习得的经验都运用了出来,所以才探究出这么多方法来 。
4、活动体现了幼儿的学习品质 。幼儿在制作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学习品质特别突出,严锦宽的坚持性、豆豆制作方法的独特性、幼儿在自己进行一个方法后的互相学习……幼儿在短时间内完成了三十多件作品,有七种不同的方法,有的方法连教师都没有想到 。这都是在教师为幼儿提供了适宜的学习任务、创设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提供了丰富的材料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