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州瓷文化的一朵奇葩 婺州窑青瓷特点

婺州窑,主要分布于浙江中西部的金华、衢州一带 。这一地区自万年上山文化烧制夹炭红衣陶始,历经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等新时期文化的影响和发展,在商代晚期烧制成功原始瓷器 。之后,又经千余年的延续和改进,于东汉晚期烧制出真正成熟的瓷器 。三国至南朝时期,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社会渐趋安定,婺州窑在各方面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成为婺州窑第一个鼎盛期 。唐代,社会经济处于上升阶段,加之和谐的民族关系,贸易有了一定发展 。这就为婺州窑瓷器的生产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无论是窑址数量还是产品面貌都较前朝有了较大的变化,因而形成了具有地域性特色的婺州窑系瓷器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唐早期乳浊釉瓷的烧制成功 。

婺州瓷文化的一朵奇葩 婺州窑青瓷特点

文章插图
一、婺州乳浊釉瓷窑的分布范围和烧造年代
1980年代,贡昌等老一辈考古工作者为摸清婺州窑系中烧制乳浊釉瓷的窑址的数量和分布范围,作了大量调查和研究工作 。发现婺州窑系分布范围内,从唐到元烧制乳浊液瓷的窑址共76座 。其中唐代22座,宋代3座,元代50座 。
唐代22座乳浊釉瓷窑分布于金华、衢州、龙游等地 。其中金华南部雅畈镇一带的丘陵山地上分布着16座瓷窑,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窑址群 。在22座窑中,除龙游方坦窑3座和衢州上叶窑3座外以烧制乳浊液为主外,其余16座窑均以烧制青瓷为主,兼烧乳浊釉瓷和褐瓷 。
宋代乳浊釉瓷窑3座,分别是金华沐尘塘窑、东阳马龙山窑、常山黄泥畈窑 。3座窑均兼烧青瓷和乳浊釉瓷,其中马龙山窑和黄泥畈窑部分乳浊釉瓷标本呈淡红色 。
元代是婺州窑烧制乳浊釉瓷的鼎盛期,窑址数量发现达50座,分布于金华、衢州两市各辖市县(区) 。这些窑址均烧制乳浊釉瓷 。
可见,婺州窑系中乳浊釉瓷的烧造始于唐代,延续至宋元时期 。窑址数量众多,广布于金华、衢州两市,星罗棋布 。乳浊釉瓷在婺州烧造时间之长、分布地域之广、窑址数量之多,为其他地区窑口所不见 。
婺州瓷文化的一朵奇葩 婺州窑青瓷特点

文章插图
二、婺州窑乳浊釉瓷的特点
唐代婺州窑乳浊釉瓷的器物形态较为单一,以碗为主,其次是盘口壶、罐、盆、盏 。施釉部位均集中于器身上部,近底处无釉 。釉色以月白色乳浊釉为主,少量为天青色和天蓝色,釉层较同期青瓷稍厚 。装饰上注重粘贴工艺,如壶、罐等器类肩部贴有横系、竖系或复系;刻划装饰使用较少,仅在盘口壶一类器物的肩腹之间饰刻划弦纹;釉色上则在罐碗、盆类产品上施用褐色点彩或圆形大褐斑 。
宋代婺州窑乳浊釉瓷在装饰手法上有了一定创新和发展,如刻划纹饰的题材出现了花卉虫鱼,显华丽精美 。刻划纹饰上施以乳浊釉呈现出天蓝或天青色,使纹饰与釉色融为一体,有玉石质感 。
元代是婺州窑烧制乳浊釉瓷的鼎盛期,产品种类上除碗、盘、罐、杯等实用器型外,还出现了较多的陈设用器,如花盆、三足鼓钉洗等 。各类器物在造型上也较之前更为多样化和艺术化,如高足杯、带流瓶、三足鼓钉洗、敞口鼓钉罐、鬲式炉等器物在造型上均突破了固有模式,形成了鲜明的产品家族化特征 。装饰上主要依靠乳浊釉层具有强烈乳光性的特点,辅以鼓钉、兽头足和捏压出锯齿形纹、鸡冠花纹等装饰,刻划纹则多为弦纹 。
【婺州瓷文化的一朵奇葩 婺州窑青瓷特点】婺州窑系的乳浊釉瓷采用拉胚轮制法成型 。烧造方法采用叠烧,而不采用匣钵装烧 。但不同时期所使用的窑具有较大区别 。唐代所使用的窑具主要是垫柱和垫珠,而元代所使用的则是垫圈和喇叭形垫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