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的励志故事 中国奋斗的名人例子( 二 )


等到第二年6月,他又被派往100公里外的溆浦县低庄煤矿"宣传毛泽东思想" 。两个月后,因为两个助手写信向上面反映,引起省科委和农业厅重视,专门成立了一个科研协作组,才把他调往长沙工作 。

袁隆平的励志故事 中国奋斗的名人例子

文章插图



【篇三】名人故事:开放的科研
从这年10月,袁隆平他们开始到气候炎热的云南和海南去南繁 。
遍寻资料,他发现海南的野生稻资源最多,所以,1970年秋天,几个人的科研小组又到了海南岛崖县的南红农场 。
这时候刚好《人民日报》发表《农业学大寨》评论,后来袁隆平得意地说,"在外面搞科研,成了“逍遥派”,两头都不管 。"
南红农场技术员冯克珊上了袁隆平的课,就意识到农场附近的"假禾",很可能就是他们要找的野生稻 。它们一大丛匍匐着,穗粒又小又少,一碰就掉,看起来就像野草 。他约了袁老师的助手李必湖一起去辨认,然后挖回了一兜雄花异常、花药细瘦没开裂的稻穗 。
这株被取名"野败"的野生稻后来成了所有杂交稻的母本 。
1971年初,国家科委和农业部又组织了一个全国性协作组 。3月下旬,全国18个科研单位的一百多名农业科技人员都来到了南红农场 。
此时"野败"的杂交第一代正在抽穗,还没有人知道其科研价值,但袁隆平却毫无保留,把"野败"材料分送给大家做实验 。
"他这个人做什么都很坦荡,最恨那种保守、自私的做法,"湖南农学院教师罗孝和也是1970年才进入这个科研小组的,他发现,袁隆平从来不搞"山头","只要表现出对课题感兴趣,他就欢迎,给外单位的讲课也一点都不保留" 。"
人多力量大,很快,在用上千个品种与"野败"进行上万次回交转育后,结果,湖南组和江西组、福建组都培育出了几个优良的不育系和保持系 。
1974年,袁隆平育成中国第一个强优势组合"南优2号" 。经试验种植,两季水稻产量都比常规水稻增产30%以上 。
随后,他又设计了父本与母本分垄间种的栽培模式,还创造出用竹竿"赶花粉"的土办法,将种子产量从亩产5.5公斤提高到40公斤以上 。
1976年是很特别的一年 。稻田边的广播里,不时播出周恩来逝世、唐山大地震、毛泽东逝世等大事件 。稻田里面,稀稀疏疏的杂交水稻却长出了粗壮饱满的颗粒 。这年,全国大面积试种,208万亩杂交水稻,增产20%以上 。
杂交稻面积开始急速推广,到1998年,全国有一半的稻田都在栽种杂交稻 。
等到1981年6月,推了一个光溜溜的小平头的袁隆平上了北京,领了我国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特等发明奖 。
【篇四】名人故事:自在随意的老头
现在,他的办公室里面已经摆满了各种奖牌和证书 。但老头子还是坚持在第一线做科研 。每年一到冬天,他都要到三亚基地去 。
有次他爬田埂,旁边人想扶他一把,被他一下挡开了,"你以为我老了啊,我蹿田埂比你年轻人还快当!"
成名成家的袁隆平好像仍然喜欢自在随意的生活 。
他偶尔出差逛街,看到便宜衣服,就先在自己身上比试一下,然后又在助手身上比试一下,买上一大堆,回来就人人都发一件 。有次到香港中文大学去作报告,他就扎了条刚在街边用10元钱买的领带 。
1998年,湖南一个事务所评定"袁隆平品牌"价值一千亿元,杨澜到海南去采访他:"您回家跟自己的太太谈论这件事的时候,她有什么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