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的励志故事 中国奋斗的名人例子

【导语】苦与甜是相对的,如果没有苦,甜也就没有滋味,但只要我们有梦想,其实当下是苦的,那我们也因有期盼而甘之如饴 。下面是无忧考网整理分享的名人故事:袁隆平的励志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袁隆平的励志故事 中国奋斗的名人例子

文章插图




【篇一】名人故事:袁隆平奋斗的故事
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出生于1930年,八十几岁高龄的他仍然活跃在科研场上,为我国的水稻研究事业做着贡献 。袁隆平的励志故事充满了奋斗和坚持的色彩,不畏艰难,知难而进是袁隆平院士做科研一贯的原则 。“一颗种子改变世界”是对袁隆平所作贡献最好的诠释 。
这个励志故事从袁隆平年轻的时候开始讲起 。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 。那时国家实行毕业分配政策,袁隆平被分到穷乡僻壤的安江农业学校当教师,负责教三门课 。
然而就在这个落后的湖南乡下,袁隆平度过了人生中最难忘的18年岁月——这些日子里,他一边教书育人,一边做农业科研,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
那个年代的人都深受饥饿的折磨 。1960年,严重的大饥荒像蝗虫般掠过中华大地,饿殍遍野,惨不忍睹 。
袁隆平内心的壮志被激发起来了,他发誓,一定要研究出一种高产的水稻,让自己的同胞吃饱!当时,科学家都认定水稻杂交没有优势,可是倔强的袁隆平不认输,他相信自己的判断没有错,无数次实验、无数次失败,都没有使他气馁 。
【袁隆平的励志故事 中国奋斗的名人例子】天才都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有一天,袁隆平像往常一样走在实验田里,突然发现一株特殊的稻穗,袁隆平在惊喜之下,继续潜心研究 。终于,在1973年,袁隆平在全国水稻科研会议上,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篇二】名人故事:试验逃过劫难
1960年7月,袁隆平曾经在学校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稻",鹤立鸡群,穗大粒大 。但是,第二年,"大水稻"的种子播下去,结果,高的高,矮的矮,产量都很低 。
但是,这株天然杂交稻启发了他:用人工杂交的办法,可以培植高产的杂交稻 。
勾腰驼背埋在稻田里的袁隆平,在1964年和1965年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稻株 。
在60个瓦钵里面倒腾了两年,培育成功"雄性不育系"后,1966年2月,在中国科学院的院刊《科学通报》上,他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
这是中科院《科学通报》在"文化(hua)大革(ge)命"停刊前的最后一期 。恰好给国家科委九局的一个领导看到了,就发函下来,要求湖南省科委和安江农校支持袁隆平的试验 。
"文化(hua)大革(ge)命"开始不久,"白专典型"袁隆平未能幸免,他的几十个"资产阶级的坛坛罐罐"被"彻底砸烂",捡回来的几兜秧苗就悄悄藏在学校后面的臭水沟里 。
就在要被抓进"牛棚"的时候,工作组却从学校档案里面找到了那封公函 。
袁隆平因此化险为夷,反倒成了保护对象 。更令他惊讶的是,省科委还将"水稻雄性不育"列入科研课题,拨给他科研经费600元,两名"社队来社队去"的学生也被同意留校当他的助手 。
但秧苗却再次被毁 。1968年5月的一天,试验田被人踩得稀烂,秧苗被拔光 。从田埂边的污泥里,他又捡回了5根半埋着的秧苗 。让助手尹华奇感到惊讶的是,袁隆平继续干活,丝毫没有追究是谁干的,"他是那种摔摔打打都不记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