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唐代科举与书法教育的发展 唐代书法发展史( 二 )


书学中教师的设立也有相关的规范,主要有2名教师和1名助教所组成,形成基本的教学体系 。此外,课程设置中将《孝经》和《论语》作为必修课程,结合其他与科举制度相关内容进行讲授,形成科举制度教学内容的完善性 。进行教学时,书学还需结合学习内容制定相应书法课程,并在学习期间设立中期考试和年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最后学习期满统一举行国子监考试,提升教学的效率 。唐代书法教学具有计划性和目的性,从入学到结业,都体现出了我国古代人才培养尊重儒术的思想,形成规范性的教学体系,实现书法教学的多元化发展 。这种教学思想和体系有利于丰富唐代的教学手段,将教学普及到每个人当中去,促进教学资源的平均分配,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教育资源的普及 。

浅析唐代科举与书法教育的发展 唐代书法发展史

文章插图
三、唐代科举下书法教育的发展
(一)书法地位的提升
科举制度的确立形成了我国古代人才培育及选拔的基础,进一步促进社会各阶层知识分子参与其中来,提升了人才选拔的效率 。进行科举考试时,考生的想法和观点都需要通过文字的形式表达,因此书法的地位得到了提升 。书法能够将文字形式进行美化,使其更加具有美观性,由此吸引考官的注意,增加考官的印象 。
书法需要将文字表达内容作为第一原则,实现文字表达的实用性,保障书法美观性的同时也要做到精准识别,以内容和成绩作为卷子内涵的主体 。文字是科举制度中的重要因素,能够提升考官对人才的印象,详析教学的主体内容 。因此,书法影响着科举考试的质量,能够美化试卷内容 。书法地位的提升促进了书坛的繁盛,形成书艺文化的发展 。其中,国子监的设立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将太学、四门等相关内容进行教学,并衍出书学,为我国古代的建设培育书法人才 。例如,书学将《石经》《说文》及《字林》的内容教学,直至完成学业,并通过祭酒检定参加省试 。书学的设立创立了新的职业,通过省试的学子经吏部选择后被授予官职,由此提升书法的地位,吸引更多的学子参与到学习中来 。
唐代科举制度的设立包括秀才、明经及进士等科,将我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进行整合,根据学子对内容的掌握程度进行考核,实现考核的现代性 。此外,唐代的制度设置时,增加了收纳相关人才的及时性,便于对专业性人才的管理,保障政府对人才的归纳及整合,形成制度建设的规范性 。例如,进行与书法相关的人才收录时,需要将其书写能力和相关专业技能相考核,提升制度运行的合理性,完善书法官吏的选取 。
书法的发展有利于实现科举制度与相关的人才的培育与选拔,既是一种教学内容,又是唐代人才选拔的教学手段,具有一定的功利性 。因此,功利性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书法的发展方式,在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下,书法的活动都按照朝廷的喜好展开,与时代的发展制度相契合,是科举制度发展中的过程之一,其以书法作为主要考试内容,将规范的课程书目作为考试检测的主体,形成标准化的考核制度 。但在此基础上,书法教学更多地将人文学的实用性作为教学主体,而非书法本身的观赏艺术性,更多地将书法与科举制度相融合,由此实现人才的选拔及发展 。此外,铨选也是选拔的主要手段之一,学子经过省试后,需要通过吏部的铨选,进而选取出唐代的政府官员 。其中,主要通过身、言、书、判四个方面,由此进行综合性的人才选拔 。在此基础上,人才的品德和才识也是选拔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对学子的全面性发展进行了解,为时代的发展吸收有底线与学识的人才,提升封建体系的运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