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养生大论( 三 )


7、嘻三焦
平坐,昂头,两掌向上,以两手挽脚腕,摇动三五度,或大坐,两脚向左右伸开,以两手扣地,举身腰脊三五度,能去肾内的风毒邪气 。
3.四季养生的概念是什么?
中医养生是历代医家研究的重点 。
一、养生的概念
简言之,养生就是顺应自然,系统安排人们的生活方式 。在中医学的理论指导下,运用恰当的手段(包括药物治疗等),适应自然规律的维系人体生命活动的方式,就叫中医养生 。其目的是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其关键是强壮脏腑,扶正固本,保养真气,起到保健强身、防病抗衰的作用 。
二、中医养生必须循道
中医养生学说来源于中国古代道家的哲学思想——法于自然,返朴归真 。道教鼻祖老子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之道,乃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道德经》云: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认为和 。”《淮南子·原道》云:“道生一,一生二”,这里“一”指宇宙间气的总称,“二”即指阴阳 。《内经》云“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妙真经》云:“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 。故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 。
”“道”相当于现代哲学术语中的“自然法”或“自然规律” 。它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包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所以必须循道 。
人类进化是在顺应自然,改造自然中才懂得循道,而且将养生与循道,两者应如何“相守”与“相保”,相互联系,相互为用,二者不可偏废的道理,早就告诫世人 。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记载:“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超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
”这就是古人的养生法则 。
三、中医养生贵在养德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养生有道,“德润身,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独具特色的养生观,仍激励今人效法 。所言仁者即品德高尚、德高望重的人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仁”的核心,仁者爱人是也!
“养生重养德,德高寿自长”的理论已被医学实践所证实 。养德就是注重人体精神的健康状态——精神卫生 。中医养生历来重视精神卫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中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明确提出养生应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 。德高者具有以下三大特征:
第一,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是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 。
第二,具有善良的个性人格,为人正直,胸怀坦荡,情绪乐观,意志坚实,感情丰富 。
第三,具有良好的处世能力,能正确认识自我和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 。诚如古训所言:“善医者,必先医其心,然后医其身 。”
随着医学模式和医疗服务模式的转变,现代健康的概念可分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即精神健康)和完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三个方面的综合,即全面的健康概念 。全面正确理解精神卫生,不仅包括健康个性特征的培养,而且应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从而提高精神生活的质量 。
4.四季养生有哪些食疗方法
春季养生食谱【四季养生的要点】人体四季如何养生?中医观点是天人合一,如《内经》上说,人体要顺天时,即顺五运六气的变化,其秘决关键是顺应四时阴阳之气的变化,人体才能长久地保持健康;因此,人体养生一定要注意从春季开始 。【春季】人体新陈代谢最为活跃的时期,常言道“百草回生,百病易发”,特别要注意起居劳作、精神调摄,关键是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萌生的特点,使自己的精神、情志、气血也能像春天的气候那样舒展畅达、生机勃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