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四时养生法则?
1、顺应自然
在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思想的指导下,养生学认为,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必须顺应四时阴阳消长、转化的客观规律 。
在一年四季中,春夏属阳,秋冬属阴 。自然节气也随着气候的变迁而发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 。因此,人在春夏之时,要顺其自然保养阳气,秋冬之时,亦应保养阴气,故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 。这就要求人们凡精神活动、起居作息、饮食五味等都要根据四时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节 。
在作息时间上,也要顺应四时的变化,做到“起居有常”,春夏“夜卧早起”,秋季“早卧早起”,冬季“早卧晚起” 。在饮食五味上,摄取更要有规律,过饥、过饱或饮食偏嗜均能伤害脏腑,影响身体健康,蔬菜瓜果的食用亦有一定的季节性 。
2、形神共养
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用 。故养神既可以保,保形亦可以摄神,二者相互支持,密不可分 。因此,养生防病必须形神共养,以维持形与神的统一 。
所谓“养形”,主要指脏腑、气血津液、肢体、五官九窍等形体的摄养,“形乃神之宅”,故只有形体完备,才能有正常精神的产生 。养形的具体内容非常广泛,凡调饮食、节劳逸、慎起居、避寒暑等摄生方法,以及体育锻炼、气功等健身运动,大都属于养形的重要内容 。
所谓“养神”,主要是安定情志、调摄精神 。中医学认为,人的精神、情志变化是人体生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正常情况下,“神”是机体对外界各种刺激因素的“应答性反应” 。它不仅体现了生命过程中正常的心理活动,而且可以增强体质、抵抗疾病、益寿延年,但如果情志波动过于剧烈或持续过久,超过了生理的调节范畴,则会伤及五脏,影响人体的气血阴阳,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 。
所以,中医养生学十分重视精神摄养,要求人们思想上安定清静,心境坦然,不暴发喜怒,不贪欲妄想,不为私念而耗神伤正,尽量减少不良的精神刺激和过度的情志波动,以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这样,则人体的气机和调,血脉流畅,正气充沛,形体康健,抗病能力均强,就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
2.四季养生的概念是什么?
中医养生是历代医家研究的重点 。
一、养生的概念
简言之,养生就是顺应自然,系统安排人们的生活方式 。在中医学的理论指导下,运用恰当的手段(包括药物治疗等),适应自然规律的维系人体生命活动的方式,就叫中医养生 。其目的是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其关键是强壮脏腑,扶正固本,保养真气,起到保健强身、防病抗衰的作用 。
二、中医养生必须循道
中医养生学说来源于中国古代道家的哲学思想——法于自然,返朴归真 。道教鼻祖老子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之道,乃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道德经》云: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认为和 。”《淮南子·原道》云:“道生一,一生二”,这里“一”指宇宙间气的总称,“二”即指阴阳 。《内经》云“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妙真经》云:“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 。故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 。
”“道”相当于现代哲学术语中的“自然法”或“自然规律” 。它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包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所以必须循道 。
人类进化是在顺应自然,改造自然中才懂得循道,而且将养生与循道,两者应如何“相守”与“相保”,相互联系,相互为用,二者不可偏废的道理,早就告诫世人 。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记载:“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超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
- 四季养生大论
- 山东四季养生
- 四季养生对应时间
- 养生小常识100条
- 心理养生的方法有哪些
- 婴儿贫血怎是什么原因 婴幼儿贫血与喂养不合理
- 五个月的宝宝能吃什么 五个月宝宝的饮食与营养
- 六个月的宝宝能吃什么好 六个月宝宝的饮食与营养
- 成人叶酸片的作用与功效
- 燕窝的吃法与禁忌 燕窝的吃法以及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