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这8种好动表现 好动的孩子案例分析

最近,一位家长找到老岳说,孩子因为在学校太好动,不听老师指令,被“劝退”了,怎么办 。
我们仔细询问带养史才知道,孩子好动并非只是在学校内,而是在家时就已经表现出来了,只不过家长认为孩子上了学入了校有老师约束就好了,也没过多关注 。

儿童这8种好动表现 好动的孩子案例分析

文章插图
这样的案例老岳不是第一次遇到,大多家长发现孩子好动,不听指令的问题,都是寄希望于将孩子送进学校,通过自我克制或者外力约束来达到改善的目的 。
但这样的方法并不适合所有儿童,对于过分好动且同时伴有如下八种表现之一的孩子,如果不加干预,很容易将这些行为愈演愈烈,家长必须要特别注意 。因为此时孩子已经不具备自我调节的能力,需要家长提供帮助!
第一,好动,但眼神完全不对视,且眼睛无神,看人看物有一种穿透的感觉;
第二,动的同时根本不听从指令,也不回馈你的指令;
第三,行为没有逻辑,没有顺序,完全是乱成一团;
第四,动的过程中情绪很平静或者很迷茫,或者你就无法看到他的情绪的表达,情绪表达单一;
第五,不愿意和其他人互动,也不希望其他人参与,只是自己一个人活动,存在社交互动障碍;
第六,动的过程伴随有破坏性的行为,且自己还不知道羞愧;
第七,动的行为单一,有刻板重复行为,而且比较严重;
第八,好动,同时伴有语言发育迟缓或者语言逻辑很差 。
为什么孩子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从感觉统合角度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1、感觉寻求如果儿童早期感觉刺激不足,各种感官没有接受到足够的刺激,那么感受器和各项功能就不会被激活,但是大脑又需要从感觉器官获得信息,这就出现了矛盾 。
随着年龄的增加,儿童需要多种能力来和环境进行互动,由此导致供需矛盾更为严重,大脑迫不得已开始主动出击,采用非常规的手段来获取所需的刺激,比如好动不安、横冲直撞不停跑动等等,目的就是为了弥补缺失的感觉刺激,让大脑维持正常的机能 。
但这种寻求的效率是非常低下的,且无法保证行为的准确性,所以家长在看到后往往会认为孩子是调皮捣蛋,阻止其行为,导致情况愈加严重 。
2、前庭反应过低前庭反应不足的孩子,我们会发现孩子转圈转多少都不晕,也不会呕吐,或者上下蹦跳,攀岩登高都不感觉到害怕 。
这就是因为部分前庭系统没有发挥作用,对输入刺激的前庭反应过低,前庭抑制的功能也没有发挥作用,所以儿童就会出现好动的现象 。
3、本体感刺激不足本体感就是通过对肌肉、肌腱、关节获得的信息,告诉大脑身体是个什么状态 。
如果本体感反应过低,大脑无法获得这些信息,儿童就需要通过大动作用力去砸,来告诉我们的大脑四肢在干什么 。
如果儿童好动不安,但是伴随的行为却不是很乐观,这类孩子就需要专业的感觉统合测评之后,才能针对性地找出解决办法 。
4、触觉反应过度触觉接收器本身就分布很广,如果触觉反应过度,那么大脑接触的信息就会很多,这些信息就要以电能的方式传递给大脑,最后转换成化学信号形成指令 。
如果信息过载,也就是大脑的电流过载,儿童通过动来进行合理的放电 。
至于儿童为什么在好动时不听从老师和家长的指令,主要由两方面因素造成:
第一是因为感统失调,儿童的大脑不能统合感觉器官的接收器的信息,所以造成了功能紊乱 。大脑应付不了这么多,信息处理不了,这些信息处理不及时,就导致无法及时回馈家长及老师的指令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