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肝炎怎么治疗( 八 )


病人也应该树立准确的观点 , 慢性乙型肝炎并非不治之症 , 定期随访和经过恰当的治疗可以防止病情发展甚至治愈疾病 。
2、“保肝”药物
辅助和对症药物的治疗俗称“保肝”治疗 。目前辅助药物众多 , 商品名称更多 , 按其作用类型可区分为几大类 , 有些药物可能同时有多方面的作用 。包括:护肝药物有肌苷、益肝灵(水飞蓟素)、VitB、VitC等;缓解炎症药物有复方甘草甜素、甘力欣、强力新(强力宁)等;降酶药物有联苯双酯、五味子、垂盆草等;退黄药物有门冬氨酸钾镁、腺甘蛋氨酸、苯巴比妥等;中草药有山豆根(肝炎灵)、苦参素等;抗纤维化药物有干扰素、秋水仙碱等 。
但是 , 理论上有某种“护肝”作用的药物 , 经吸收代谢后在体内未必有同样作用;且体内代谢过程极其复杂 , 加强或者抑制其中一个环节 , 亦难以预知其最终结果 。目前尚不存在特别有效的“护肝”药物 。
我国有源于中药的多种降酶药物 , 肝炎的降酶治疗是我国医生的特长 。
一般而言 , 血清转氨酶降低即是肝脏炎症的缓解 。然而 , 在临床上 , 有时血清转氨酶水平高低并不能评价肝内炎症活动程度的轻重 , 有时应用降酶药物使ALT复常 , 但肝组织炎症坏死仍很明显 , 从而失去了判断病情的尺度 。
“保肝”治疗在急性肝炎、不适合抗病毒药物的慢性乙肝和不同基础疾病的肝功能衰竭病人 , 常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但是对于慢性乙肝病人 , 肝脏炎症缓解后常常仍然存在病毒感染 , 因此“护肝”治疗只是阶段性的处理 , 而关键在于清除病毒 。
3、免疫调节药物
许多临床现象表明:慢性乙肝的发展和后果 , 主要取决于宿主的免疫应答 , 故应用一些免疫调节药物 , 可能阻止或改变疾病的发展 。免疫调节药物包括:免疫增强剂如左旋咪唑、胸腺肽α等;免疫抑制剂如糖皮质激素、秋水仙碱等;重组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12、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等;其他如转移因子、特异性免疫核糖核酸、乙肝免疫球蛋白等 。
免疫调节药物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
4、抗病毒药物
目前认为 , 乙肝病毒的持续感染是造成乙肝慢性化的主要原因 , 且可导致病情发展、恶化至肝硬化、HBV相关性肝细胞癌 。因此 , 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肝治疗的关键 。
目前尚无一种能迅速、直接清除乙肝病毒的药物 。目前最好的抗病毒药物的疗效也仅能达到50%左右 。国内外医学界所公认的治疗慢性乙肝有确切疗效的抗病毒药物主要有两大类:α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 。α干扰素如赛若金(重组人干扰素α1b)、进口及国产干扰素α2b、α2a、组合干扰素、长效干扰素等 。核苷类似物如Lamivudine、泛昔洛韦等 。
下面重点介绍抗病毒治疗 。
二、抗病毒治疗
HBV复制周期:HBV感染肝细胞后 , 不完整的双链DNA进一步形成完整的双链DNA;进入肝细胞核 , 形成超螺旋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 。cccDNA极为稳定 , 是病毒DNA的来源 , 并促使病毒蛋白质合成 。以cccDNA为模板产生全长mRNA , mRNA依赖DNA聚合酶复制成不完整的双链DNA 。这种不完整的双链DNA可以在内质网与抗原蛋白结合 , 形成新的有感染能力的成熟病毒颗粒释放入血;也可再进入肝细胞核形成cccD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