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肝病药物大全( 五 )


一般急性肝炎可治愈 。
二.慢性肝炎的治疗
主要包括抗病毒复制、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保护肝细胞、促进肝细胞再生以及中医药治疗、基础治疗及心理治疗等综合治疗 。因病情易反复和HBV复制指标持续阳性,可按情况选用下列方法:
1.抗病毒治疗
对慢性HBV感染,病毒复制指标持续阳性者,抗病毒治疗是一项重要措施 。目前抗病毒药物,效果都不十分满意 。应用后可暂时抑制HBV复制,停药后这种抑制作用消失,使原被抑制的指标又回复到原水平 。有些药物作用较慢,需较长时间才能看到效果 。由于抗病毒药物的疗效有限,且仅当病毒复制活跃时才能显效,故近年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倾向于联合用药,以提高疗效 。
(1)干扰素(Interferons,IFN)是目前公认的对HBV复制有一定作用的药物 。其作用机制为:①阻断病毒繁殖和复制,主要通过抗病毒蛋白(AVP),导致mRNA裂解,阻止HBV复制;②诱导受感染肝细胞膜Ⅰ类MHC抗原表达 。促进Tc细胞的识别和杀伤效应 。目前临床主要采用基因工程干扰素,包括干扰素α-1b、α-2a、α-2b 。①重组干扰素α-2b(干扰能,Intron A):每次300万U,肌肉注射,每日1次连用1周后改为隔日1次,疗程3~6月 。
HBeAg及HBV-DNA转阴率可达30~70%,抑制HBV复制效果肯定 。但绝大多数仍HBeAg持续阳性,可能与HBV-DNA整合有关 。
②α1型基因工程干扰素(干扰灵):每次200万~600万U,肌肉注射,每日1次,疗程2个月,近期HBeAg转阴率55% 。
干扰素的疗效,各家报告不一,HBeAg阴转率一般在40%~50% 。为了提高疗效,有用皮质激素撤除后再用干扰素,但需注意病情较重的慢活肝忌用,否则可使病情恶化 。对认为 由前C基因突变的HBV感染者,即抗-HBe阳性、HBV-DNA阳性的慢性肝炎,采用大剂量干扰素,疗效不理想 。β及γ干扰素对HBV复制疗效不如α-IFN 。
影响干扰素疗效的因素:①慢活肝优于慢迁肝;②女性较男性疗效好;③ALT增高者疗效优于ALT正常者;④HBsAg、HBeAg、HBV-DNA效价低者疗效较好;⑤未用过抗病毒药物和免疫抑制剂者疗效较用过无效者好;⑥剂量与疗程,大剂量与长疗程者似较好 。
副作用与疗程长短、剂量大小有关 。最常见是“流感样症候群”,表现为畏寒、发热、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等 。但继续应用或减量后常逐渐减轻 。
多为一过性发热,常见于首剂,未发现和疗效的关系 。也可引起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停药后常自然恢复,不能影响治疗 。目前多认为与其他抗病毒药或免疫调节药联用、可能提高疗效 。
(2)无环鸟苷(Acyclovir,ACV,国产阿普洛韦):此药为核苷类似物,对各种DNA病毒有抑制作用,它在体内经胸腺嘧啶激酶(TK)活化转变为具有抗病素活性的三磷酸无环鸟苷,后者具有抑制DNAp和中止病毒DNA链延伸作用,因此对具有TK的病毒如疱疹病毒作用较好,HBV不具有TK,故作用一般,多认为与干扰素合用疗效较好 。用法为每日15mg/kg,分上下午稀释后静脉滴注,持续2小时,每日1次,连用30日,然后停15日再用15日,疗程为60日 。
国内报告疗效不一,效果不如α-干扰素 。
(3)阿糖腺苷(Ara-A)及单磷酸阿糖腺苷(Ara-AMP),两者均为嘌呤类似物,能选择性抑制病毒DNAP和核苷酸还原酶活性,阻止DNA型病毒复制 。由于Ara-A、Ara-AMP副作用较大,近年已少用 。
(4)聚肌胞(PolyI:C):为人工合成的干扰素诱导剂,国内应用较久,疗效一直未能肯定 。对慢乙肝疗效不显著 。用法为4mg,肌肉注射,每周2次,疗程3~6月 。
2.免疫调节药 目的在于提高抗病毒免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