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的产房静悄悄,新生儿享受更多的安静( 二 )


产房护士长徐闵说,在2022年,初产妇的年龄多是30岁出头,她工作30年了,看着这个年龄从27岁、28岁慢慢推迟至此 。
相应的,多位产科大夫说,高危产妇的比例在升高 。孕妇建档后,根据其妊娠风险,在产检本上会贴上不同颜色的圆形标签 。绿色最好,代表没有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妊娠风险低 。而黄色、橙色、红色,越往后风险越高 。在朝阳区妇幼保健院和东城区妇幼保健院,这两个不能接收“红色”等级孕妇的二级医院,持有“黄色”标签的孕妇占比最高,超过了一半 。
传统观念里,孕产妇缺乏营养,需要大补 。但在2022年,这种说法已过时 。东城区妇幼保健院开设了孕期营养门诊,大夫朱培静发现,遇到的贫血、营养不良问题很少,多数是营养过剩 。这会导致巨大儿发生率升高,“八斤大胖小子”将增加难产风险,对婴儿和产妇都不利 。她在临床中感觉,十几年中,巨大儿发生率提高了20% 。
2
产科的生活给每个人留下不同的印象 。有人说婴儿的脐带是青灰色的,有人说是白色 。这其实和断脐的时间有关 。健康婴儿的第一声啼哭,有的助产士觉得没什么不同,有的则听出了差异:“连续或者断断续续的” 。在很多人看来,刚出生时的婴儿长着一个样,但产科的医生护士能轻易地看出婴儿的五官特征,说出他(她)哪里像妈妈 。
婴儿娩出后,助产士把孩子的脐带从两厘米处剪短,打一个标准化的结,擦干羊水,让他(她)依偎在在母亲胸前,盖上毛巾被 。查体,称重,再在病历本上按下他(她)的脚印 。
这个过程中,助产士常会被婴儿抓住手指 。这温情的瞬间在他们看来不过是寻常的抓握反射——健康的婴儿会抓住手边一切东西,手指、脐带、产钳 。东城妇幼保健院产房护士长徐闵说,手指被抓住的感觉,软软的,但很有力道 。大夫朱培静说,“他(她)这样抓你一下,你一下子就变温柔了 。”
刚工作时,徐闵觉得生产的画面有点血腥,有时做梦都是生孩子,那种“秃噜产”(指还没做好准备就生了) 。要么是别人,要么是自己 。朝阳医院的耿凯阳是产房里少见的男助产士,他把极大的热情投入其中 。他会把孩子脚印按在卡片上,写上一句话送给他(她),落款“曾经帮助你来到世界的助产士” 。工作时间长了,他也不再给每个孩子写 。对大多数人来说,出生后那几小时的故事,随着脐带的结一起变成褐色,然后在两周后脱落了 。
东城区妇幼保健院的单人产房 。郭玉洁/摄
疼痛是很多产妇对生产过程最深的印象 。那是子宫收缩带来的,是生理性而非病理性的疼痛,医学上曾把这种疼痛定义为仅次于烧伤痛的9级 。在疼痛下,有产妇大哭大叫,有的则低声呜咽 。朱培静在一家综合医院见过产妇举着吊瓶光着下身出来,跪着求医生给她剖宫产,东城区妇幼保健院的护士张强则会被产妇当作疼痛中的抓手,对方松开后,她的胳膊上留下清晰的手印,很久才会消去 。但生育疼痛的个体差异极大,有人的宫缩疼就像一次痛经 。
陕西榆林一产妇在宫缩疼痛中跳楼的事情发生后,2019年,我国在913家医院推行无痛分娩试点 。这是个在国外已经应用了100多年的成熟技术,由麻醉师从产妇的脊椎部位注射麻醉剂,减弱宫缩的疼痛 。一位医生形容,如果打分娩镇痛针前的疼痛指数是9,打过镇痛的疼痛指数大约是4,一个可以忍受的程度——也有人会感觉到完全不痛了 。
分娩镇痛的应用程度,与医院麻醉医师的资源状况有关 。据统计,截至2021年,我国总体的分娩镇痛应用率只有30%,中西部地区许多医院的分娩镇痛普及率不足10% 。在北京东城妇幼保健院,分娩镇痛的应用比率从2013年时的40%左右,上升到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