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的产房静悄悄,新生儿享受更多的安静

一个喜静的孩子要在2022年来看看世界,似乎是个明智的选择 。起码在生命的最初几天,他们会比以往的新生儿享受更多的安静 。

2022年的产房静悄悄,新生儿享受更多的安静

文章插图
2014年,湖北襄阳迎来一波生育高峰 。视觉中国供图
2021年,1062万个婴儿在中国降生,比以饥荒载入史册的1960年还少了340万个,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生人数最少的一年,也是2016年全国出生人口数量达到新世纪顶峰后连续第五年下降 。
很多人用“菜市场”形容5年前的产科病房,如今,受生育率下降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多地医院的产科在不同程度上变安静了 。北京市朝阳区妇幼保健院的产科主任说,疫情前,早7点的门诊大厅总像春运时期的火车站,这种情况不再 。北京市通州区妇幼保健院综合服务台的工作人员对咨询者说,建档名额充裕,“不像过去”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的产科医生护士不再超负荷工作,浙江杭州树兰医院的产科大夫有时一天也做不了一台手术 。
东城区妇幼保健院,产房护士长站在新生儿照片墙旁 。郭玉洁/摄
北京市东城区妇幼保健院,这家承担着基础医疗功能的公立二级医院,2016年下半年平均每月要迎接200多个新生命,如今每月只有20-40名婴儿出生 。产房护士站每天要写“产房日报”,记下当天出生的婴儿信息,“xxx之子/女,顺产/剖宫产” 。2022年4月11日,日报上的是数字:“0” 。
1
产科护士长梁弘来到东城区妇幼保健院(前东四妇产医院)时只有19岁 。生孩子这事离她很远 。20岁出头,她经常上夜班,白天补觉,傍晚跑到北京饭店的宴会厅跳交谊舞 。那是当时的时尚,宴会厅里上千人,她穿着普通的衣服,跟着乐队的伴奏,能从晚上7点跳到10点,再骑车来医院上12点的夜班 。
东城区妇幼保健院产科病房区的庭院 。受访者供图
转眼她快退休了 。单身的自由、新婚的甜蜜、养育女儿的艰辛和满足,都和35年的产科生活交叠在一起 。
一张摄于1992年的照片,她怀孕5个月,坐在自己医院的产科病房里,墙面由白色和绿色拼就,鲜艳的红字把床位号标记在绿色窗框上 。除此之外,是白色的床、白色的病号服、深木色床头柜 。
2022年,粉和蓝代替了这一切 。墙面、枕头、被套、床单、帘子,都用了柔和的、像掺了奶的粉色,防菌布的深蓝色与之调和 。很长一段时间里,产科病房是8人间,一人又带好几个家属 。梁弘说,病房总混杂着“血和排泄物、家属送来的各种食物”的味道,空气有些污浊 。产妇不能吹对流风,她们会谨慎地拉上窗帘开窗通风 。
现在,病房改为双人间,但一般只住一个人,空气中飘着淡淡的消毒水味儿 。即使是这样,两排病房只用了一排 。
【2022年的产房静悄悄,新生儿享受更多的安静】这家医院坐落在距离南锣鼓巷600多米的中式建筑里,在老胡同的包围中小心施展着拳脚,建筑面积只有朝阳区妇幼保健院的二分之一 。2005年至2013年间医院曾停业,再开张时经过了翻修 。产科病房区是3个四合院改造的,两个院子露天,种着石榴、玉兰、桃花和冬青 。一个院子被换了地板砖,加上了玻璃屋顶,供病人休闲活动 。2016年下半年,医院的分娩量到达了梁弘记忆中的最高峰 。除了病房走道,她们在这个“阳光房”也放了6张病床备用 。
成都新生儿家庭化病房投用,父母可24小时陪伴 。视觉中国供图
时间在这个产科里留下痕迹 。
连接产房和护士站、病房的双开木门,在门缝处被磨出3处明显划痕,漆皮褪了,露出褐色的木头 。2016年前后分娩量大,她们每天要不停给产妇换房间、换床,门就是被推着产妇的平车磨坏的 。起初这里有几排防止磨损的铁皮,棱角尖锐,推平车的人手总被划伤,就拆掉了一些,剩下的那一排银白色明晃晃的铁皮,棱角也已经磨得圆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