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语言《月亮姑娘做衣裳》教案反思


大班语言《月亮姑娘做衣裳》教案反思

文章插图
大班语言《月亮姑娘做衣裳》教案反思主要包含了设计背景,活动目标,重点难点,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理解故事内容,学习描述月亮变化的语句,初步了解故事中比喻手法的运用,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大班语言活动课,快来看看《月亮姑娘做衣裳》教案吧 。
设计背景
设计这个活动给幼儿了解月亮阴晴变化的特点 。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学习描述月亮变化的语句 。
2、初步了解故事中比喻手法的运用 。
3、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
4、能仔细倾听故事,理解主要的故事情节 。
5、领会故事蕴含的寓意和哲理 。
重点难点
学习描述月亮变化的语句
活动准备
自制夜晚天空的背景图,月亮变化图 。
活动过程
1、以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活动 。
“有时圆圆像个盘子,有时弯弯像只船,要问这个是什么?晚上抬头向天看 。”
2、教师完整讲述故事一遍 。
这个故事题目叫什么?故事里说了件什么事?
3、教师运用图片讲故事,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
(1) 月亮姑娘为什么要做衣裳?
(2) 月亮姑娘为什么几次都没做成衣裳?
(3) 月亮姑娘她是怎么变的呢?
4、教师利用教具再次讲述故事 。
月亮姑娘是怎么样变化的?(引导幼儿学习月亮变化的词句 。如:细细的、弯弯的、好像小姑娘的眉毛 。好像弯弯的镰刀等 。)
5、向幼儿介绍故事中的比喻手法 。
(1) 故事里把月亮姑娘比作什么?这样的比喻好听吗?好在哪里?
(2) 你有观察过月亮吗?你觉得它像什么?启发幼儿晚上观察月亮的变化并用图画作记录 。
教学反思
第一环节,我采用观察法、对比法、猜测法、排列法开展 。
一开始我用开放式的提问来引导,如教师提问:“这里有三张月亮姑娘的照片,请你看看,比比 。画里什么地方一样?什么地方不一样?”引发了幼儿内在的探究动机和兴趣 。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后,都发现了三张图片的不同,然后通过自己的观察运用自己的想象和已有经验来建构故事,并用自己的语言将它表达出来 。
我给幼儿创设了个能积极应答的环境,幼儿在活动中积极性很高,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
第二环节,我运用了比较法、视听结合法、归纳法 。教师先进行设问,为幼儿听故事提供了指向性,能让幼儿有目的的听故事 。然后教师运用多媒体丰富的色彩、生动的画面、逼真的效果,充分调动了幼儿视听结合的积极性,很快的吸引了幼儿注意力 。
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想象与故事进行比较,从而更好的理解了整个故事 。在为故事取名这个环节,让教师真实把握幼儿理解故事的程度,幼儿能根据故事的内容进行较好的回答 。
【大班语言《月亮姑娘做衣裳》教案反思】第三环节是本活动的重点部分,是为了幼儿更深刻理解和体会故事的内涵,教师运用了图片演示法、讲述法、追问法、提升法,让幼儿再次听故事后,逐一对故事内容进行提问,并进行深层次的追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