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池穴位位置图

1.风池穴在哪里?

风池穴位位置图

文章插图
〖取穴方法〗人体风池穴位于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穴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
〖解剖位置〗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附着部之间的凹陷中,深层为头夹肌;有枕动、静脉分支;布有枕小神经之支 。
〖主治疾病〗头痛,眩晕,颈项强痛,目赤痛,目泪出,鼻渊,鼻出血,耳聋,气闭,中风,口眼歪斜,疟疾,热病,感冒,瘿气,落枕 。
〖人体穴位配伍〗 配合谷穴、丝竹空穴治偏正头痛;配脑户穴、玉枕穴、风府穴、上星穴治目痛不能视;配百会穴、太冲穴、水沟穴、足三里穴、十宣治中风 。
〖刺灸法〗针尖微下,向鼻尖方向斜刺0.5~0.8寸,或平刺透风府穴;可灸 。
〖附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
风池穴 足少阳阳维之会 。
〖别名〗热府穴 。
〖穴义〗胆经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阳热风气 。风驰 凤池穴
〖名解〗
(1)风池 。风,指穴内物质为天部的风气 。池,屯居水液之器也,指穴内物质富含水湿 。风池名意指有经气血在此化为阳热风气 。本穴物质为脑空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受外部之热,水湿之气胀散并化为阳热风气输散于头颈各部,故名风池 。
(2)热府 。热,指本穴气血性热温高 。府,府宅也 。热府名意指本穴气血的变化为受热膨胀 。
理同风池名解 。
(3)足少阳阳维之会 。本穴吸热胀散的阳热风气不光传输胆经,同时亦输向阳维脉所在的天部层次,故为足少阳阳维之会 。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受热胀散的阳热风气 。
〖运行规律〗循胆经输向头之各部及外走阳维脉 。
〖功能作用〗壮阳益气 。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
2.风池穴、大椎穴的位置
标准定位】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图)
【取法】正坐或俯伏,在项后,与风府穴(督脉)相平,当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取穴 。【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项筋膜、头夹肌、头半棘肌、头后大直肌与头上斜肌之间 。皮肤由颈丛的枕小神经分布 。项筋膜包绕项部浅、深层肌 。针由皮肤、皮下组织穿项筋膜浅层,在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之间入浅层的头夹肌,继进深层竖脊肌中的头最长肌和头半棘肌 。
项肌均由颈神经后支支配 。
第二颈神经后支可分为内外侧支 。外侧支参与支配项肌,内侧支为皮支,称枕大神经 。该神经由枕动、静脉伴行,在项筋膜的深面上行,约于上项线水平处,穿斜方肌附着点及项筋膜浅层,分支至颅后部的皮肤 。【特异性】手足少阳、阳维之交会穴 。【功用】平肝熄风,祛风解毒,通利官窍 。【主治病症】本穴为治疗头、眼、耳、口、鼻、脑、神志疾患,以及上肢病的常用要穴 。
1.循环系统疾病:脑卒中,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无脉症;
2.五官科系统疾病:电光性眼炎,视网膜出血,视神经萎缩,鼻炎,耳聋,耳鸣,甲状腺肿大,吞咽困难;
3.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癫痫,失眠;4.运动系统疾病:落枕,肩周炎,中风后遗症,足跟痛;
5.其它:感冒 。
【刺灸法】刺法:
1.向对侧或同侧口角方向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针感可向头顶、颞部、前额和眼扩散 。
2.平刺2.0~3.0寸,透对侧风池穴,局部酸胀,扩散至头项部 。
灸法: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