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叶子背面的秘密教案反思( 三 )


2、教师组织幼儿讨论并记录幼儿提出的关于叶子的问题,引发幼儿对植物的学习兴趣 。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是一次认识“有趣的叶子”的生成活动,旨在细致观察广玉兰树叶的前提下,了解叶子背面绒毛的作用 。活动的显著特点在于顺应幼儿的需求,抓住常规观察的盲点,交给孩子观察了解的方法,引发幼儿积极探究的愿望 。本次活动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让幼儿初步了解树叶背面绒毛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活动,“借给孩子一双慧眼”,让孩子们养成细致观察、多动脑筋的好习惯,进一步激发幼儿对身边事物及科学现象主动关注的积极态度和亲近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
本次活动,层次清晰明了,环节层层递进,围绕重难点层层剥茧,把握恰当 。在活动中,幼儿情绪饱满,积极主动,较好地达到了活动的目标要求,效果良好 。
一、幼儿需求与最近发展区的有机结合——活动内容的选择
如前所述,本次活动是主题“多彩的秋天”中“有趣的叶子”的一次生成活动 。在观察、了解各种不同形状、颜色的叶子的活动中,孩子们对宽大硬挺的广玉兰树叶青睐有加,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他们在晨间活动、午后散步以及户外活动中,都有意识地收集这种树叶,拿在手中仔细的把玩 。在对广玉兰树叶仔细观察的过程中,一些独具慧眼的孩子们发现了叶子背面的一些秘密 。
于是,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如:广玉兰树叶的背面的颜色和正面怎么会不一样呢?一面是绿色的,一面是棕色的 。叶子背面怎么摸起来像绒布一样呢?叶子中间的筋(幼儿语:实为叶脉)为什么正面是凹下去的,背面是凸出来的呢?针对孩子们渴望探究的的需求,我设计了本次活动,选择了常见的广玉兰树的树叶作为认知、观察的对象 。将“细致观察广玉兰树叶并讲述其主要特征”作为活动的重点,将“初步了解叶子背面绒毛的作用”作为活动的难点,让活动的重难点设置“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这样,“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
二、“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教学手段的运用
活动第三环节是通过两个小实验间接揭示叶子背面绒毛的作用 。而实验则必须通过孩子们的实际操作来完成 。
在这一环节,老师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每个孩子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来进行探索 。孩子们在“做”中“学”,也在“做中求进步” 。
第四环节则利用电化教学手段,采用视频播放的方式来为幼儿揭开谜底,将实验与视频内容之间建立必然的联系,揭示叶子背面绒毛的真正作用 。
三、层层剥茧,有的放矢——重难点的恰当把握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细致观察了解广玉兰树叶的特征并讲述,难点是了解树叶背面绒毛的作用 。
在第二环节,老师将“观察”贯穿始终,有的放矢,由浅入深 。
而第三环节和第四环节则围绕叶子背面绒毛的作用进行试验和视频的揭示 。使幼儿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和视频的内容建立有机的联系 。因为绒毛的排水性和绒毛本身的特点,所以害虫不能在树叶的背面产卵 。因为绒毛对粉尘的吸附性,所以广玉兰树叶具有净化空气的作用 。如此不断递进层层剥茧,幼儿终于在理解的基础上了解了树叶背面绒毛的真正作用 。
四、逐步完善,不断进步——活动后的思考
反思整个活动过程,有亮点也有不足 。幼儿园的科学教育相对于其他领域来说是严谨而具有科学性的,所以活动中小实验的操作也应当科学有效 。而从现场反馈来看,因为无关因素控制不严谨,幼儿的实验有“走过场”的嫌疑 。播放的介绍广玉兰树的视频因为直接从网上下载,内容并不完全切合本次活动,且视频音效不是特别理想,所以需要老师做另外的补充讲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