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 60秒后,请妈妈息怒

(接上文)
早发现这个事实当然并不能挽救漂亮的地毯,但却能完全改变你看问题的角度 。
可是怎么能够让自己的头脑保持足够清醒,来对事件做出准确的判断呢?我们来假设这样一个场面:你无意中发现孩子在撒谎 。
那一刻你的第一反应是:这已经是他第4次撒谎了,随后你想到他今后会成为一个不诚实的孩子,他会习惯于欺骗和编造,他长大了会因此遭人唾弃……你越想越生气,越生气想得越多,终于你抬手给了孩子一巴掌 。
所以,你一定努力使自己只考虑事情本身,而不要去想孩子过去做过些什么或者将来会有什么影响,这样做只能让怒火越烧越高 。
除了冷静地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你还要弄清楚“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 。比如,一个3岁的孩子开始蛮不讲理地吵闹有时只是因为他觉得饿了,而6岁的孩子拒绝吃早餐可能是因为他昨天晚上睡得不够 。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应该问问自己该做些什么来防止同样情况再次发生——比如尝试调整一下孩子的作息时间,而不是对孩子严厉地训斥——“我都跟你说过多少遍了……”其实对小孩子来说,有的事情你说一百遍也不管用,你需要重复,再重复 。
30-40秒:对孩子说什么?
“ 我数到三,你把手里的东西放下!”“不许在墙上画画 。”类似这样的话,不管你说得再声色俱厉,其作用也只是让孩子觉得他被迫做了什么,而无法让他学会如何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所以,更有效些的方式是告诉孩子你为什么不允许他那样做以及他那样做会导致什么后果——比如彩笔在墙上画的道子就再也擦不掉了 。
解释缘由的时候,你的语言要尽量简洁——孩子越小,你就要说得越简单 。你要蹲下来,平视孩子的眼睛 。孩子除了需要了解自己做错了什么,他还得知道怎样做是对的:“我们一般都不画在墙上,而是画在纸上 。”或者是“你不能再吃巧克力了,因为你今天已经吃得太多了 。不过你可以吃个苹果 。”
说完这些,你就该就此打住 。让这件事这样过去吧 。小孩子的接受能力有限,简单的话往往容易给他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而说得太多反而让你想传达的信息变得模糊和容易忘记 。
“如果孩子拒绝听话或者坚决反对怎么办?”——那就另找时间再跟他谈,那时大家的心情可能都会比较好 。
40-50秒:需要给孩子留个教训吗?
有的父母认为处罚对管孩子非常重要,但专家们却不同意,认为处罚只有在你所有的解释和说服都不管用的情况下才需要,而这种情况其实很少见 。通常,你只要把孩子手里的巧克力拿走,同时告诉他:“今天不可以再吃巧克力了 。”就能达到目的了 。而所谓要给孩子留个教训或者让他长点记性的处罚方式都没有必要 。如果孩子在客厅里扔球,你只要把球拿走就行了,而不需要再处罚他 。
如果孩子触犯的是一些你认为很重要的原则,那么你可以换个大家都比较心平气和的时间再跟孩子谈 。
只有某些特殊的情况你需要给孩子一点小小的处罚,比如孩子故意犯错,并且对你明确的制止毫不理会 。而最有效的处罚就是让孩子尝到他的不听话的行为的直接后果——比如他打了小伙伴,那么他就不能再跟别的小朋友一起玩了 。
50-60秒:强化效果
儿童教育和心理专家们那里流传着做父母的8字箴言:“始终如一,说到做到” 。别看孩子小,他们的思维方式可是很有逻辑性的 。他们会认为:“如果爸爸妈妈没有说到做到,那他们的话也就可以不听了 。”所以,在规范孩子行为方面,你的规则可以很少,但一定要坚持贯彻到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