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迎寸口脉是指什么?
人迎寸口脉其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灵枢·终始》:“持其脉口人迎 , 以知阴阳有余不足 , 平与不平 , 天道毕矣 。所谓平人者不病 , 不病者 , 脉口人迎应四时也 。上下相应 , 而俱往来也 。
六经之脉 , 不结动也 。本末之 , 寒温之 , 相守司也 。形肉气血 , 必相称也 。是谓平人……人迎一盛 , 病在足少阳 , 一盛而躁 , 病在手少阳 。
人迎二盛 , 病在足太阳 , 二盛而躁 , 病在手太阳 。
人迎三盛 , 病在足阳明 , 三盛而躁 , 病在手阳明 。
人迎四盛 , 且大且数 , 名曰溢阳 , 溢阳为格 。
脉口一盛 , 病在足厥阴 , 一盛而躁 , 在手厥阴 。
脉口二盛 , 病在足少阴 , 二盛而躁 , 病在手少阴 。
脉口三盛 , 病在足太阴 , 三盛而躁 , 病在手太阴 。
脉口四盛 , 且大且数者 , 名为溢阴 , 溢阴为内关 。人迎与脉口俱四盛以上 , 名曰关格 。关格者 , 与之短期 。”
根据这一理论 , 用人迎脉(喉结外侧颈动脉搏动处)和寸口脉(手寸关尺三部脉中 , 取其最大者)的大小对比来指导临床 。
2.什么是穴位?穴位的作用是什么?
穴位
穴位(acupressure points)究竟是什么
1882年 , 布里克斯发现人体表面存在温点和冷点而被誉为躯体感觉生理学的先驱 。其实 , 早在二千多年以前 , 我们祖先就已经知道人体皮肤上有着许多特殊的感觉点 。公元前五至一世纪写下的著名医典《黄帝内经》就已指出 , “气穴所发 , 各有处名“ , 并记载了160个穴位名称 。晋代皇甫谧编纂了我国现存针灸专科的开山名作《针灸甲乙经》 , 对人体340个穴位的名称、别名、位置和主治一一论述 。
迨至宋代 , 王惟一重新厘定穴位 , 订正讹谬 , 撰著《铜人腧穴针灸图位》 , 并且首创研铸专供针灸教学与考试用的两座针灸铜人 , 其造型之逼真 , 端刻之精确 , 令人叹服 。可见 , 很早以前 , 我国古代医学家就知道依据腧穴治病 , 并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了腧穴学的完整理论体系 。
《类经·人之四海》载:“输、腧、俞 , 本经皆通用 。”因此 , 腧穴又有输穴、俞穴之称 , 也有叫穴位、穴道或孔道的 。按照中医基础理论 , 人体穴位主要有三大作用 , 它既是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 , 又是疾病反映于体表的部位 , 还是针灸、推拿、气功等疗法的施术部位 。穴位具有“按之快然”、“驱病迅速”的神奇功效 。然而 , 穴位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呢?它真是人体的特殊结构吗?长期以来 , 人们对此推测纷纷 , 莫衷一是 。
中医讲究的穴位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呢?有人从穴位的电学特性去探讨 , 发现皮肤上的某些地方存在导电量特别高的“良导点” , 它们的位置与穴位的位置相吻合 。但后来又发现 , 全身穴位总面积不过体表的万分之四 , 而电阻部位却多得多 。后来人们又用最弱电流刺激肌肉 , 凡是能使肌肉产生最大收缩效果的地方就叫运动点 。经对照发现 , 运动点与穴位的分布几乎一致 。
- 上廉泉的位置和作用
- 廉泉的神奇功效与作用
- 靳三针的准确位置图
- 金津玉液刺血的功效
- 廉泉的准确位置图片及作用
- 血海穴的准确位置图
- 神门穴的准确位置图手腕
- 神门穴的位置
- hpv阳性顺产的孩子
- 培根怎么炒好吃 培根的烹饪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