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学第十版( 二 )


“七年之病 , 求三年之艾”的说法 , 再根据近年在我国各地所挖出的历史文物来考证 , “针灸疗法”的 起源 , 可能就在石器时代 。针灸是一门古老而神奇的科学 。早在公元6世纪 , 针灸学术便开始传播到国外 。目前 , 在亚洲、西欧、东欧、拉美等已有120余个国家和地区应用针灸术为本国人民治病 , 不少国家还先后成立了针灸学术团体、针灸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 , 著名的巴黎大学医学院就开设有针灸课 。
据报道 , 针灸治疗有效的病种达307种 , 其中效果显著的就有100 多种 。
1980年 ,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43种推荐针灸治疗的适应病症 。
1987年 , 世界针灸联合会在北京正式成立 , 针灸作为世界通行医学的地位在世界医林中得以确立 。
二千五百年前 , 中国诞生了第一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 , 在这部典籍中 , 一个重要的概念贯穿于全书 , 那就是经络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 古人发现人体上有一些纵贯全身的路线 , 称之为经脉;又发现这些大干线上有一些分枝 , 在分枝上又有更细小的分枝 , 古人称这些分枝为络脉 , “脉”是这种结构的总括概念 。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 , 人们制成了金属针 , 称为微针 , 并用微针对经脉进行治疗 。
《黄帝内经》分为两部书 , 其中之一叫做《灵枢经》 , 也称为《针经》 , 就是专门论述用微针治疗经络的著作 。《黄帝内经》对经络作了系统的总结 , 在经脉之外 , 增加了络脉、经别、经筋、皮部和奇经等新的概念 , 它们共同组成了经络系统 , 成为古人心目中人体最重要的生理结构 。《黄帝内经》还阐述了经络的功能 , 即运行气血、平衡阴阳、濡养筋骨、滑利关节、联络脏腑和表里上下以及传递病邪等 。
【针灸治疗学第十版】《黄帝内经》对经络系统及其功能的认识主要来自于长期的临床观察 , 也包含一些推理分析的结果和取类比象的描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