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儿歌( 八 )


三、研究价值
传统的儿歌教育方法单一,以儿童死记硬背、反复诵读为主要教学方法,它的主要教育功能是教化孩子(对孩子进行道德伦理教育),目前的儿歌教育中,儿歌教育逐渐呈现边缘化的现象,许多幼儿园把儿歌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偶尔开展教学活动,在儿歌教育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幼儿模仿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只是利用了儿歌的表面功能对儿童进行教育,而没有真正挖掘其潜在的教育价值 。
我们的现代儿歌教育研究的是,在二期课改新理念指引下,以儿童为主体,创设自主、互动、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儿童在自主观察、探索、发现、协商合作的过程中学习儿歌,不仅使孩子愿意学儿歌,还会唱会编儿歌,不仅充分利用儿歌本身的知识、德育等教育功能,进一步挖掘其内在的教育价值,还有在儿歌教育中,儿童不再是受众,而是能动的生命主题 。
儿歌教育中我们追求的是:能使儿童能挑战性地、合作性地、进展性地视觉性地、反思性地使用语言,使儿歌成为儿童表达的工具,认识生活的武器 。使儿童的个性,情趣、思维、语言、文学素养等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充分发展,使儿童更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这对儿歌教育无疑是一大突破 。并且形成课程化的儿歌教育内容与方式,具有推广价值 。
四、研究基础
我们幼儿园已经进行了将近两面年的儿歌教育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教师们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勇于探索,不怕失败,并形成了一些先进理念为支撑的儿歌教学活动 。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儿歌教育教学方法,积累了许多关于儿歌教育的经验,《如何引导2—3岁幼儿仿编儿歌》《儿歌与主题活动的融合》《主题背景下的儿歌教育活动》等经验总结,发表于上海《托幼》《乡镇教育》等多种杂志上,为开展本课题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
4.儿歌的内容和形式有哪些特点
我国儿歌在千百年的历史传承中,经过一代又一代人自觉或不自觉的润色加工,已经形成了十几种倍受儿童喜爱的特殊的传统艺术形式 。他们至今仍是儿歌作家们从中汲取营养、学习借鉴的形式 。
(一)摇篮曲
摇篮曲也称摇篮歌、催眠曲,属“母歌” 。
这是一种主要由母亲或其他亲人吟唱给婴幼儿听的,用于催眠、教话、认物的简短儿歌 。它是婴幼儿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也是最古老的一种儿童文学形式 。印度作家泰戈尔认为:“从母亲嘴里听来的儿歌倒是孩子们最初学到的文学,在他们的心上具有吸引盘据的力量 。”(泰戈尔《我的童年》)可见摇篮曲中饱含着长辈对下一代的最美好、最温暖的感情 。
生活中的摇篮曲,或是流传多年的传统儿歌,如印尼民歌《宝贝》等;或是由诗人编创的,如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的《摇篮曲》等;或是吟唱者的即兴创作,如四川的、《觉觉喽》等 。但创作的摇篮曲一般都有明确含义,而且讲究艺术技巧 。例如,陈伯吹先生的《摇篮曲》:“风不吹,浪不高;小小船儿轻轻摇,小宝宝啊要睡觉 。
风不吹,树不摇,小鸟不飞也不叫,小宝宝啊快睡觉 。风不吹,云不飘,蓝色的天空静悄悄,小宝宝啊好好睡一觉 。”全首儿歌分三小节,每小节都渲染一种静谧的氛围,但有变化有递进 。风越来越小,四周越来越静谧,摇篮中的孩子正在悄然睡去 。其间流溢出一种温馨的母爱 。
摇篮曲的特点是:音调柔和动听,抒情性强,母爱永远是它的主旋律 。

(二)游戏歌
游戏歌是儿童游戏时伴随着一定的游戏动作而吟唱的儿歌 。
游戏歌的种类很多,有成人帮助儿童认知或逗耍孩子的儿歌,也有相当数量的是幼儿玩耍时诵唱的儿歌,像《找朋友》、《丢手绢》、《拍手歌》、《跳绳歌》等,都是两个以上幼儿的游戏歌,它们不仅可以统一游戏动作,而且也强化了游戏本身的娱乐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