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甘草汤方歌

1.茯苓杏仁甘草汤的相关记载

茯苓甘草汤方歌

文章插图
时方中之二陈汤,陈半夏陈橘皮茯苓甘草,世皆认为治痰通剂 。
有以二陈汤治胸中痞塞短气 。不见效者 。半夏与杏仁之分也 。半夏性燥,杏仁性润 。燥药伤津,润物养津 。半夏只可去痰,不可用以去湿 。用燥药去湿,津伤而湿不去 。用养津药去湿,津生则气降,气降则湿行也 。
湿在人身,如物受潮湿,是满布的,是侵透肉质的 。痰在人身,痰自为痰,离开肉质的易医 。发汗利小便,为去湿两大法门 。然只能去初病之湿,不能去久病之湿 。初病之湿,湿气未将肉质浸透 。故可发汗利尿以去之 。若久病之湿,已将肉质浸透,湿气与肉质的津液合而不分 。发汗利小便,皆大伤津液 。又须于发汗利尿之法中,求深细的治法 。
金匮曰,若发汗,大汗出,湿气不去 。微微似欲汗出、湿气乃去 。又曰:大便坚,小便利,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主之 。湿气与津液合而不分,必发汗而微微似欲汗出,满身潮润,不见汗流 。然后湿气与津液分开,湿气乃去 。大便坚小便利,湿气与津液不能分开必须去桂枝之疏泄小便,加白术以停留津液 。使大便润而不坚,小便比较减少 。
【茯苓甘草汤方歌】湿气与津液分开,湿气乃去 。此深细之治法之功效,只须验之脉象 。脉象调和而微小,湿气已去之脉 。脉象弦细不调为湿气未去之脉 。湿气之去,全赖整个运动圆而木气和 。弦细之脉,整个运动未圆,木气未和也 。微微似欲汗出,与小便减大便润,为整个运动圆 。经验多时自知 。
夏日久雨,一人晨事操作,冒雨用力过甚,遂病感冒 。自服葱豉汤,体舒而热不退 。食无味,惟食糖有味,尿短脉细而涩 。热如在骨 。继食黄豆四两,已能食粥三碗 。
一医用大剂茯苓苍术厚扑木通泽泻等除湿之品 。遂失眠,身黄,不能行走,尿愈短,头骨热退 。反不能食 。身仍热 。此病用力过甚之时,而感受湿气 。脾肾两亏,病气极深 。重服除湿之品,伤其脾胃津液 。脾津伤,则阳散土败而身黄 。肾津伤,则肾阳不能藏而失眠,不能行走 。今津液伤尽,阳无所藏而散去,故头骨忽然不热也 。此病尿短,乃阴液不足,肝肾之阳,藏不住而外泄,无力疏泄小便之故 。
发热不思食,即阳气外泄之据 。此时宜用干姜附子炙草,兼党参黄精,阴阳两补,方能回生 。学医须学整个的,乃能治病 。只知尿短为脾湿,提笔大开除湿之药致人于死 。危险危险 。可类推也 。
曾见一医治水肿,重用茯苓泽泻等除湿之药 。
下咽一刻,胸痛汗出而亡 。详汤头篇,大橘皮汤 。
一人身黄足肿,问其小便长而次数多,其脉两尺如无 。医家按湿治,黄肿反加 。用阿胶每日服之,至半月尿减少,再半月尺脉起,黄肿渐消 。
阿胶一味服至年余乃全愈 。黄为土色、入木为黄 。阴虚木败之病也 。此方补阴以养木之法也 。
2.水逆为什么要用五苓散,不用茯苓甘草汤?
你说的水逆是太阳经病,太阳经是个寒水之经,打个比方吧,膀胱是地面上的蓄水池,是太阳经的起点吧,水要太阳照射后才能气化上升到天上,气化后的水就是阴津,可以滋养全身,故有止渴的作用,它主要是由于太阳的热度不够,不能气化所致,膀胱又属于太阳经,这时候治疗的时候增加太阳的热度,五苓散中的桂枝即是,白术健脾燥湿,然蓄水量太多故又用了云苓 ,泽泻猪苓等利水,这才病机与治法一致,效果才好,而茯苓甘草汤不可以 。
水停胃脘虽然是水在胃脘,其病机是脾胃功能不好引起的,其治法才健脾化湿,可以用茯苓甘草汤,但严重的话,也可以用五苓散,因为水停胃脘时候一久的话,水又弥漫至下部所致,单用茯苓甘草汤,效果又显的药轻病重,无济于事,故又可以用五苓散治疗,五苓散中的白术云苓均可健脾化湿,另一方面又加大太阳气化之功,还利水治其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