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为什么要食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


端午节为什么要食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

文章插图
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实际上这是后世的附会 。从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避虫蛇等习俗来看,其源头是古代南方划龙舟和食用稻米的人群 。
《太平寰宇记》引晋书《襄阳风俗记》记载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其妻每投食于水以祭之 。原通梦告妻,所祭食皆为蛟龙所夺 。龙畏五色丝及竹,故妻以竹为粽,以五色丝缠之 。今俗其目皆带五色丝食粽,言免蛟龙之患也 。”水、龙、竹、粽这些南方元素,在早期端午节的叙事中占据了重要主题 。
《艺文类聚》引用梁朝吴均《续齐谐记》也有类似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当见祭,甚善 。但常所遗,苦蛟龙所窃 。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 。此二物,蛟龙所惮也 。’回依其言 。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 。”
正如闻一多在《端午考》中所说,端午的起源和龙有密切的联系,这个节日最初应当源自于东汉以前的长江流域 。
龙在水下,水上则有龙舟 。吴越等地的人群,自古以来和龙蛇关系密切,《史记·太史公自序》言“少康之子,实宾南海,文身断发,鼋鼍与处” 。《汉书·地理志》记载东南越人尊龙:“帝少康之庶子云,封于会稽,文身断发,以避蛟龙之害”,颜师古注引应劭云:“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故不见伤害也” 。
《淮南子?原道训》也记载:“九嶷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民人被发文身,以像鳞虫 。”《淮南子·泰族训》又云:“夫刻肌肤,镵皮革,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 。高诱注:“越人以箴刺皮为龙文,所以为尊荣也” 。当时南方民族崇拜龙蛇,有断发文龙的习俗,甚至以身上文身各种龙形为荣耀 。崇拜龙蛇的南方人群,也多擅长驾船,行走于水网密布的南土,甚至死后以船棺随葬 。
在福建、四川、湖南甚至更为广袤的国外东南亚等地,都有船棺葬的古老习俗 。在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铜鼓上,就表现有南方人群划龙舟的形象,船是细长翘起的龙舟,上面坐着四个人,戴着羽毛冠,拿着长矛,是一群武装者的形象 。
广州南越王墓出土铜提筒上的龙舟船纹,上面也是戴着羽毛冠的武装者,有人一手拿斧头一手拿人头,有人一手拿着短剑,一手抓着俘虏的头发 。划龙舟,是崇拜龙蛇并热爱船行的南方人群文化,而且这些划龙舟的人往往持有武器,而且抓俘虏,用于某种祭祀 。
西周时期的《楚公逆钟》铭文就提到“敷供四方首,楚公逆出求人,用祀四方首,休,多擒 。”就是说西周时代的楚公逆这位南方部族首领,亲自带人去抓获俘虏作为祭品,用“四方首”祭祀四方神灵 。猎头祈求农业丰收,在古代南方民族中十分常见,《楚辞·招魂》记载“魂兮归来,南方不可止些,雕题黑齿,得人肉以祀,以其骨为醢些 。” 三国文献《南州异物志》记载当时交州和广州交界地区“奉月方田尤好出索人,贪得之以祭田神也 。”
从文献来看,端午节的水中,往往伴随有尸体 。除了屈原的尸体外,伍子胥鸱夷而死,尸体被抛入水中,成为江神,早期端午节也纪念这位水中的死者 。《世说新语·捷悟》注引《会稽典录》:“孝女曹娥者,上虞人,父盱,能抚节按歌,婆娑乐神,以五月五日迎伍神,为水所淹,不见其尸” 。根据此说,东汉时期吴越地区有端午节“迎伍神”的习俗,就是祭祀水中的伍子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