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气初惊蛰:惊蛰与暖阳
惊蛰,春季的第三个节气 。“惊”为惊动,“蛰”为蛰虫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 。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惊蛰节气前,冬眠动物藏伏在地下或洞穴中,不饮不食;惊蛰时节,春雷乍响,纷纷“惊而出走”,故有“春雷惊百虫”之说 。然而雷声惊醒蛰虫,不过是人们的联想罢了 。惊蛰原名启蛰,相传为避汉景帝刘启名讳,改易惊蛰 。《夏小正》:“正月启蛰,言始发蛰也 。”因此,其本意是动物结束冬眠,无涉其他 。此外,从科学角度说,春雷乍响,不会在根本上打扰冬眠动物的美梦 。
真正唤醒蛰虫的,不是惊雷乍响,而是阳和之气 。元稹咏惊蛰:“阳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 。”《宋史·乐志》:“阳和启蛰,品物皆春 。”也就是说,是温暖的阳和之气让蛰虫从冬眠的美梦中醒来,纷纷“集体出走” 。惊蛰节气“九尽寒尽”,正值草之新绿、木之初华时节,人们迎来“九九艳阳天” 。一候“桃始华”,山桃花开;二候“仓庚鸣”,黄鹂婉鸣,从一候到二候,“鸟语花香”的春景悄然而至;三候“鹰化为鸠”,老鹰不见了踪影,布谷鸟在耳畔叫个不停,从鹰到鸠的转换,更是增添了春日的“阳和”之气息 。
惊蛰时节,伴随着气温回暖、降水增多,全国大部分地区迎来“可耕之候”,被农民视作是正式开始春耕的日子 。歌谣载“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农谚云“到了惊蛰节,锄头不能歇”,步入惊蛰节气,真正意义的农忙之春到来了 。唐代诗人韦应物在担任滁州刺史时有诗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四川东北部地区流传着“惊蛰不使牛,使牛骨节响”的俗语,说的是惊蛰日忌使牛,否则牛容易受伤,表达了对耕牛的疼惜,因为惊蛰过后,牛和农人一样,没有几日清闲了 。
文章插图
一雷惊蛰始:惊蛰与春雷
对农耕地区而言,农民非常关注第一声春雷响在何时 。农谚“雷打惊蛰前,四十九天不见天”,说的是惊蛰前打雷,未来一段时期内多低温阴雨天气,主岁歉,有可能会遭遇饥馑之年;但对于山区来说,则是“雷打惊蛰前,高山好种田”,山区农田排水比较便利,降雨多有利于作物生长,反而是一件好事 。很多地区的农民俗信,惊蛰日闻雷,是丰收吉兆 。《清嘉录》:“土俗以惊蛰节日闻雷,主岁有秋 。谚云:‘惊蛰闻雷米似泥 。’”又如“惊蛰雷鸣,成堆谷米”,意思是说,惊蛰日交节响雷,主秋收,粮食会价贱如泥 。
全国各地流传的惊蛰农业民俗丰富多彩 。鄂西土家族的惊蛰节是果树生日 。是日,人们会在果树上砍几刀,然后将肉汤灌入口子,称为给树“放水” 。同时念念有词:“惊蛰节,惊蛰节,年年砍,年年结 。虫砍死,风吹绝,花果满树树不歇 。”待仪式结束后,还要在树枝上悬挂罐子和一条红绳,寓意果树丰收 。南方茶乡有惊蛰“喊茶”(也称“喊山”)习俗 。宋人赵汝砺《北苑别录》:“春虫震蛰,千夫雷动,一时之盛,诚为壮观”,描述了惊蛰擂鼓喊茶的盛况 。茶农冀望通过喊茶,唤醒大山和茶树,茶发芽、岁有望 。
惊蛰的节气神是“雷神” 。客家俗谚云“天上雷公,地下舅公”,壮族俗语说“天上最大是雷公,地下最大是舅公”,都体现着雷神的崇高地位 。旧时,很多人家都会在惊蛰日张贴雷神画像,呈摆供品、焚香烧纸、祭祀雷公,以求人畜平安、风调雨顺 。同时,古人俗信雷神会在惊蛰日锤击天鼓,故而天际才会传来隆隆声响,于是民间流传有“蒙鼓皮”和“晒鼓皮”的传统习俗 。《周礼》:“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 。”“冒鼓”即“蒙鼓皮”之举 。相传,惊蛰日蒙鼓皮、晒鼓皮,可借天雷之势,不仅结实耐用,还可使鼓音洪亮 。
- 中国除夕的来源与传说 除夕的来历和传说故事
- 女生节是什么节(与女性有关的那些节日有哪些)
- 准妈妈切忌与猫玩耍
- 孕妇上班指南:避三号“地雷”战
- 带伦字的有涵养的男孩名字,与伦字相关的好名字分享
- 黄芪与猪心有什么作用
- 生理功能是什么意思
- 白醋加蜂蜜有什么作用与功效是什么
- 图 父亲与胎宝宝的小秘密
- 孕期不长斑多吃7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