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化湿中成药有哪些( 二 )


赤豆:又名饭赤豆 。干燥种子,呈矩圆形,两端圆钝或平截,长5~8毫米,直径约4~6毫米,种皮赤褐色或稍淡,平滑有光泽,种脐位于侧缘上端,白色,不显著突出,亦不凹陷;其他性状与赤小豆相似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
药材以赤小豆品质为好,但货源不多,渐为赤豆所代替 。
【性味】
甘酸,平,微寒,无毒 。
【归经】入心、小肠经 。
【功用主治】利水除湿,和血排脓,消肿解毒 。治水肿,脚气,黄疸,泻痢,便血,痈肿 。
①《本经》:"主下水,排痈肿脓血 。"
②《别录》:"主寒热,热中,消渴,止泄,利小便,吐逆,卒澼,下胀满 。"
③《药性论》:"消热毒痈肿,散恶血、不尽、烦满 。治水肿皮肌胀满;捣薄涂痈肿上;主小儿急黄、烂疮,取汁令洗之;能令人美食;末与鸡子白调涂热毒痈肿;通气,健脾胃 。"
④《食疗本草》:"和鲤鱼烂煮食之,甚治脚气及大腹水肿;散气,去关节烦热,令人心孔开,止小便数;绿赤者,并可食 。暴利后气满不能食,煮一顿服之 。"
⑤《蜀本草》:"病酒热,饮汁 。"
⑥《食性本草》;"坚筋骨,疗水气,解小麦热毒 。"
⑦《日华子本草》:"赤豆粉,治烦,解热毒,排脓,补血脉 。"
⑧《纲目》:"辟温疫,治产难,下胞衣,通乳汁 。"
⑨《本草再新》:"清热和血,利水通经,宽肠理气 。"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3~1两;或入散剂 。外用:生研调敷 。
【宜忌】①陶弘景:"性逐津液,久食令人枯燥 。"
②《食性本草》:"久食瘦人 。"
③《随息居饮食谱》:"蛇咬者百日内忌之 。"
药方选录
①治水肿坐卧不得,头面身体悉肿:桑枝烧灰、淋汁,煮赤小豆空心食令饱,饥即食尽,不得吃饭 。(《梅师集验方》)
②治卒大腹水病:白茅根一大把,小豆三升,煮取干,去茅根食豆,水随小便下 。(《补缺肘后方》)
③治水肿从脚起,入腹则杀人:赤小豆一升,煮令极烂,取汁四、五升,温渍膝以下;若已入腹,但服小豆,勿杂食 。(《独行方》)
④治脚气:赤小豆五合,葫一头,生姜一分(并破碎),商陆根一条(切) 。同水煮,豆烂汤成,适寒温,去葫等,细嚼豆,空腹食之,旋旋啜汁令尽 。(《本草图经》)
⑤治脚气气急,大小便涩,通身肿,两脚气胀,变成水者:赤小豆半升,桑根白皮(炙,锉)二两,紫苏茎叶一握(锉,焙) 。
上三味除小豆外,捣罗为末 。每服先以豆一合,用水五盏煮熟,去豆,取汁二盏半,入药末四钱匕,生姜一分,拍碎,煎至一盏半,空心温服,然后择取豆任意食,日再 。(《圣济总录》赤小豆汤)
⑥治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
麻黄二两(去节),连轺二两,赤小豆一升,杏仁四十个(去皮、尖),大枣十二枚(擘),生梓白皮(切)一升,生姜二两(切),甘草二两(炙) 。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伤寒论》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⑦治急黄身如金色:赤小豆一两,丁香一分,黍米一分,瓜蒂半分,熏陆香一钱,青布五寸(烧灰),麝香一钱(细研) 。上药捣细罗为散,都研令匀 。每服不计时候,以清粥饮调下一钱;若用少许吹鼻中,当下黄水 。(《圣惠方》赤小豆散)
⑧治肠痔大便常血:
小豆一升,苦酒五升,煮豆熟,出干,复纳清酒中,候酒尽止,末 。酒服方寸匕,日三度 。(《肘后方》)
⑨治热毒下血,或因食热物发动:赤小豆杵末,水调下方寸匕 。(《梅师集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