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幼儿说谎问题

1.如何看待幼儿的说谎现象

如何看待幼儿说谎问题

文章插图
一、无意说谎这是由幼儿的心理展特点造成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满足愿望的心理幼儿有时会把幻想、愿望与现实混合在一起 。他们为了满足某种理需要,常常无意识地和不自觉地“说谎”,这与品德行为无关 。
如一幼儿在电视上看到海边的孩子玩得非常开心,就在幼儿园和小朋友绘形绘色地说自己在大海边玩得多么开心 。面对这种“美丽的谎言”,教师不能简单责备,而应给予正确引导 。可对讲“大海”的孩子说:“老师知道你很想到大海边去玩,可现还没有去过,对吗?”在孩子意识到并点头承认后,再作鼓励:“你讲大海讲得很好,今后你一定会有机会去大海边玩的 。
”2.理解性心理错觉幼儿常因认识不足和理解错误产生心理错觉,用想像的情节代替记忆不确切的情节 。于是便出现了“说谎”现象 。例如,有的幼儿在园里做了错事,老师教育说:“你做错事是不对的,以后注意改了,就同样是好孩子 。”幼儿听到“好孩子”这样词语,往往会把它当成“表扬”,回家就高兴地报告给爸爸妈妈,说:“老师今天表扬我了,说我是好孩子!
”这种情况就是由于幼儿缺乏经验而产生的理解性心理错觉 。有的幼儿不理解某些概念的真正内涵,往往不自觉地“说谎” 。例如,有的幼儿在家看过爸爸妈妈和朋友打扑克、下象棋,就对老师说:“我会打扑克,也会下象棋 。”其实,他只不过是会模仿大人的样子,并不理解这类活动的真正含义 。对于这类认识不足和因理解性心理错觉而产生的“说谎”现象,教师应采用适当方法让幼儿明白事理,帮助他们理解有关概念的真正含义 。
3.自信心的萌动幼儿由于理解问题的简单化和不善于分辨想像与现实,往往不切实际地说“大话”,夸“海口” 。例如,在运动会前挑选小运动员时,教师问:“咱班谁跑得最快?”结果全班幼儿都争着举手说:“我跑得最快!”这是幼儿自信心的萌动 。教师切不可将此视为“说谎”“吹牛”,对孩子的积极性应当加以保护 。当然,不能让幼儿的这种自信心只停留一种幼稚可笑、盲目幻想的低水平上,而应在注意保护、鼓励的同时,给予积极的引导,让幼儿逐步学会客观地看待自己所想所说与现实的差距,懂得实现美好的愿望,必须从小好好学习的道理 。
二、有意说谎有时,幼儿为达到某种目的会有意说谎 。这类说谎与品行有关,虽不能说是品行坏,但多少反映了幼儿品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这类说谎,教师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 。有意说谎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取悦家长,虚夸成绩幼儿有时想取悦家长而没有实际成绩,往往会出现有意说谎现象 。例如,有个幼儿在老师指导大家剪五星的过程中,留下一颗红五星放进口袋里,回家后向妈妈夸耀:“妈妈,我今天得了一颗小红星 。”妈妈说:“得了小红星不是贴在《好孩子》专栏里吗?”这孩子又说:“老师叫我拿回来让爸爸妈妈看的 。”幼儿的这类说谎,属于有意编造事实骗人,是幼儿说谎现象中错误性质较为严重的一种,多发生在五岁以上的幼儿身上 。
这类错误的产生,多与成人的教育不发有关 。作为教师,应当注意经常和家长取得联系,交流情况,一旦发现这类说谎现象,必须家园配合,正确把握对幼儿的期望,及时批评教育,绝不可姑息迁就,任其发展 。
2.谎造优越感,满足虚荣心幼儿有时也会谎造优越感,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这类说谎在幼儿中是多见的,如见别人有一件好玩具,便谎说自己家中那件更好;见别人的爸爸是一个警察,也谎说自己的爸爸是个“大警察”,还捉住了很多大坏蛋……其产生的原因也是常与家庭教育不当有关 。如有的家长为使孩子“幸福”,过多地提供优越的物质条件,人为滋长了孩子过强的优越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