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除风湿老偏方( 四 )


【证候分析】风为阳邪,其性开泄,善行而数变,可见疼痛游走不定;风邪袭表,卫气不固,而见汗出、恶风;卫阳与风阳相搏而见发热,风为阳邪,易袭阳位,可见头痛;湿为阴邪,其性重着粘滞,湿邪侵袭,留而不去,可见肢体关节沉重疼痛;湿伤脾胃,运化失司,水液不循常道,故见肢体关节肿胀,小便不利;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腻,脉浮缓或濡缓均为风湿外袭之象 。
【治则治法】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
【方剂】蠲痹汤加减 。
【方解】方中以羌活、独活、桂枝、秦艽、海风藤、桑枝祛风除湿通络;辅以当归、川芎活血化瘀;木香理气;乳香伸筋活络止痛,并以甘草调和诸药 。偏风胜者,可加防风;偏湿胜者、可加防已、苡仁、苍术;兼寒者,加制附子;痛在上肢者,可加桑技、桂技、姜黄;痛在下肢者,可加牛膝、续断 。
三、寒湿痹阻证
【临床表现】关节肿胀疼痛,痛有定处,晨僵屈伸不利,遇寒则痛剧,局部畏寒怕冷 。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沉紧 。
【证候分解】人体营卫气血不和,复感风寒湿邪,发而为痹 。寒为阴邪,主收引凝滞,气血为寒邪所阻遏,经脉不通而见关节疼痛;遇寒则邪愈盛,而经脉不利尤甚,疼痛更剧;湿性重浊粘滞,寒湿相合,痛有定处而不移,而见局部畏寒怕冷;舌苔薄白,为风寒湿之象,脉浮紧为风寒偏 盛,脉沉紧为寒湿偏盛 。
【治则治法】疏风散寒,祛湿通络 。
【方剂】乌头汤加减 。
【方解】乌头大辛大热,祛风除湿,温经散寒;麻黄助温阳散寒止痛;白芍养血;黄蔑益气,使气血调畅;白蜜 能解乌头之毒 。全方共奏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止痛之效 。病在上肢可加桑枝、桂枝;病在下肢可加独活、牛膝 。
四、风湿热郁证
【临床表现】关节红肿疼痛如燎,晨僵,活动受限 。兼有恶风发热,有汗不解,心烦口渴,便干尿赤 。舌红,苔黄或燥,脉滑数 。【证候分析】素体阳盛,内有蕴热,复感风寒湿邪可郁而化热,或风寒湿邪阻经络日久化热,或为感受风湿热邪所致 。热为阳邪,阳盛则热,故可见发热 。外邪袭表,卫阳不固而见恶风 。湿为阴邪,重着粘滞,可见发热有汗不解 。
热扰心神,而见心烦,热邪伤阴,可见口渴,便干尿赤 。舌红、苔黄,脉滑数为湿热之象,苔燥为湿热伤阴所致 。
【治则治法】疏风清热,除湿通络 。
【方剂】宣痹汤加减 。
【方解】方用防己以清热利湿,通络止痛;蚕砂、苡仁、赤小豆利水渗湿;连翘、桅子、滑石以清热除湿;诸药合用,有清热利湿,通络止痛之功 。热盛可加石膏、知母,湿重可加苍术、萆薢,风盛可加羌活、防风、秦艽 。
四、寒热错杂证
【临床表现】肢体肌肉关节红肿热痛,但局部畏寒,或自觉发热而触之不热;或肢体关节屈伸不利,得温则舒,甚则关节僵硬、变形,但发热恶寒、咽痛明显、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苔白或舌淡苔黄,脉弦数或弦紧 。
【证候分析】寒热错杂证的发生与个人的体质因素和感邪情况有关 。若素体阳热偏盛,而感邪偏寒,或素体阴盛,而感邪偏热皆可产生寒热错杂证 。肢体肌肉关节红肿热痛,但局部贯寒是由于湿郁化热而寒邪未除,或因机体感受风寒湿邪旧久所致;寒邪伤阳,络脉痹阻而见肢体关节屈伸不利,得温则舒;痹阻日久,筋脉不用,而见关节僵硬,变形;但复感风热之邪,可见发热恶寒,咽痛明显;热邪伤阴而见小便黄,大便于;素体阴虚而复感寒邪可见舌红、苔白;素体阳虚复感风热之邪可见舌淡苔黄;寒热错杂之证常见弦数或弦紧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