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的六大生理功能( 五 )


+、Ca++、Mg++主要分布于细胞内,它们对维持细胞间的晶体渗透压和细胞内外的酸
碱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K+还可激活某些酶,Ca++可维持细胞膜的通透性和细胞间的粘
着,Zn++缺乏可引起肠病性肢端皮炎等疾病 。
第七节 皮肤的免疫功能
皮肤既是免疫反应的效应器官,又具有主动参与启动和调节皮肤相关免疫反应的作用 。1986
年 Bos 提出了“皮肤免疫系统”(skin immune system)的概念,1993 年 Nickoloff 提出了“真
皮免疫系统”的概念,进一步补充了 Bos 的观点 。皮肤免疫系统包括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两
部分 。
1.皮肤免疫系统的细胞成分(见表
3-1) 。

3-1 皮肤主要免疫细胞的分布与功能
细胞种类 分布部位 主要功能
角质形成细胞 表皮 合成分泌细胞因子、参与抗原呈递
Langerhans 细胞 表皮 抗原呈递、合成分泌细胞因子、免疫监视等
淋巴细胞 真皮 介导免疫应答
内皮细胞 真皮血管 分泌细胞因子、参与炎症反应、组织修复等
肥大细胞 真皮乳头血管周围 Ⅰ型变态反应
巨噬细胞 真皮浅层 创伤修复、防止微生物入侵
成纤维细胞 真皮 参与维持皮肤免疫系统的自稳
真皮树枝状细胞 真皮 不详,可能是表皮 Langerhans 细胞的前身 掌跖最多而背部最少 。小汗腺周围有丰富的节后无髓鞘交感神经纤维,神经介质主要是乙酰
胆碱,小汗腺腺体的透明细胞在其作用下分泌类似血浆的超滤液,后者经过导管对 Na+重
吸收形成低渗性汗液并排出体外 。小汗腺的分泌受到体内外温度、精神因素和饮食的影响 。
外界温度高于
31℃时全身皮肤均可见出汗,称为显性出汗;温度低于
31℃时无出汗的感觉,
但显微镜下可见皮肤表面出现汗珠,称为不显性出汗;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等大脑皮质兴奋
时,可引起掌跖、前额等部位出汗,称为精神性出汗;口腔黏膜、舌背等处分布有丰富的神
经末梢和味觉感受器,进食(尤其是辛辣、热烫食物)可使口周、鼻、面、颈、背等处出汗,
称为味觉性出汗 。正常情况下小汗腺分泌的汗液无色透明,呈酸性(pH
4.5~5.5),大量出
汗时汗液碱性增强(pH
7.0 左右) 。汗液中水分占
99%,固体成分仅占
1.0%,后者包括无
机离子、乳酸、尿素等 。小汗腺的分泌对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非常重要;另外出汗时可带走
大量的热量,对于人体适应高温环境极为重要 。
2.顶泌汗腺的分泌和排泄 顶泌汗腺的分泌在青春期后增强,并受情绪影响,感情冲动时
其分泌和排泄增加 。局部或系统应用肾上腺素能类药物也可使顶泌汗腺的分泌和排泄增加,
其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新分泌的顶泌汗腺液是一种粘稠的奶样无味液体,细菌酵解可使之产
生臭味;有些人的顶泌汗腺可分泌一些有色物质,呈黄、绿、红或黑色,使局部皮肤或衣服
染色,称为色汗症 。
3.皮脂腺的分泌和排泄 皮脂腺是全浆分泌,即整个皮脂腺细胞破裂,胞内物全部排入管
腔,进而分布于皮肤表面,形成皮脂膜 。皮脂是多种脂类的混合物,其中主要含有角鲨烯、
蜡脂、甘油三酯及胆固醇脂等 。皮脂腺的分泌受各种激素(如雄激素、孕激素、雌激素、肾
上腺皮质激素、垂体激素等)的调节,其中雄激素可加快皮脂腺细胞的分裂,使其体积增大,
皮脂合成增加;雌激素可抑制内源性雄激素产生或直接作用于皮脂腺,减少皮脂分泌 。禁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