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牙深龋怎么治疗( 二 )


临床调查证明口腔中菌斑多的儿童龋齿也多 。
2.饮食 在龋齿形成过程中,饮食是细菌的重要作用物 。食物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和糖,这些物质既供给菌斑中细菌生活和活动能量,又通过细菌代谢作用使糖酵解产生有机酸,酸长期滞留在牙齿表面和窝沟中,使釉质脱矿破坏,继之某些细菌又使蛋白质溶解形成龋洞 。致龋的糖类很多,最主要的是蔗糖 。
牙齿发育时期,营养决定牙齿组织的生化结构,钙化良好的牙齿抗龋性高 。如果食物中含有的矿物盐类、主要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如钙、磷、维生素B1、D和氟等不足,牙齿的抗龋性就低,造成龋齿发病的条件 。乳牙在胎儿期即已发生、发育和钙化,母新乳期的营养,对胎儿乳牙的发育虽然没有决定性影响,但加强母体营养仍对乳牙钙化有利的 。
除非母体患严重代谢障碍病或遗传病,一般乳牙不易受到严重影响 。
3.牙齿 牙齿的形态、结构和位置与龋齿发病有明显的关系 。牙齿咬面的窝沟是发育过程中留下的缺陷,深窝沟内容易滞留细胞和食物残屑,而且不易清除掉,容易诱发龋齿 。矿化不足,特别是钙化不足的牙齿,釉质和牙本质的致密度不高,抗龋性低,容易患龋齿 。氟在牙齿矿化结构中的含量虽然很微少,但对增强牙齿的抗龋性很重要 。
牙齿中含适量氟就不易发生龋齿 。乳牙和年轻恒牙的结构和钙化程度都还不够成熟,因此容易受致龋因素的影响,患龋率高 。
唾液是牙齿的外环境,起着缓冲、洗涤、抗蓖或抑菌等作用 。量多而稀的唾液可以洗涤牙齿表面,减少细菌和食物残屑堆积 。量少而稠的唾液易于滞留,助长菌斑形成和粘附在牙齿表面上 。唾液的性质和成分影响其缓冲能力,也影响细菌的生活条件 。
【流行病学】
龋齿是小儿常见的多发病,乳牙患龋率高峰约在5岁左右,恒牙患龋率约在15岁左右 。根据上海市1981年调查材料,在15059名幼儿圆儿童和中小学学生中乳牙患龋人数为8523人,乳牙患龋率为56.62% 。
4岁时患龋率达65.92%,9岁为83.57% 。
据1983年北京地区对中小学生的调查,城郊区7岁儿童恒牙患龋率平均为48.88%,12岁为67.29%,17岁为73.61% 。
一般农村较城市人口恒牙患龋为低 。资料表明城市人口恒牙患龋率平均为63.65%,平均龋牙数为1.67颗;农业人口患龋率为55.67%,平均龋牙数1.27颗 。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条件有别,患龋情况也有差别 。因此,防龋工作应从牙齿一萌出就开始 。
【临床表现】
龋齿最容易发生在磨牙和双尖牙的咬面小窝、裂沟中,以及相邻牙齿的接触面 。前者称为窝沟龋,后者称为邻面龋 。儿童发生在牙颈部的龋齿极少,只在严重营养不良或某些全身性疾病使体质极度虚弱时才可见到 。根据龋齿破坏的程度,临床可分为浅龋、中龋和深龋(图1) 。
图1 龋虫及其并发病
1.浅龋 龋蚀破坏只在釉质内,初期表现为釉质出现褐色或黑褐色斑点或斑块,表面粗糙 。继而形成表面破坏 。邻面龋开始发生在接触面下方,窝沟龋则多开始在沟内,早期都不容易看到 。只有发生在窝沟口时才可以看到,但儿童牙齿窝沟口处又容易有食物的色素沉着,医师检查不仔细也会误诊或漏诊 。浅龋没有自觉症状 。
2.中龋 龋蚀已达到牙本质,形成牙本质浅层龋洞 。病儿对冷水、冷气或甜、酸食物会感到牙齿酸痛,但刺激去掉以后,症状立即消失 。这是在为牙本质对刺激感觉过敏的缘故 。中龋及时得到治疗效果良好 。
3.深龋 龋蚀已达到牙本质深层,接近牙髓,或已影响牙髓 。患儿对冷、热、酸、甜都有痛感,特别对热敏感,一败涂地去掉以后,疼痛仍持续一定时间才逐渐消失 。这时多数需要作牙髓治疗以保存牙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