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胎教应避免五大误区


●音乐胎教应避免五大误区
●孕中晚期胎教时不妨“准妈妈教唱、准爸爸学唱”
●音乐胎教的时间要相对固定 , 音乐的音量不宜过大 , 时间每次为20~30分钟 , 每天可在固定时间听2次
音乐胎教因为简单方便又容易操作 , 近年来受到许多准妈妈的重视 。但是 , 音乐胎教果真只是听听音乐这么简单吗?未必!资深围产医学专家、原广医二院产科主任高眉扬博士指出 , 音乐胎教容易走进五大误区:有的妈妈怀胎十月总听同样的曲目 , 孕妇音乐会上常见到准爸爸“陪听”变成“陪睡”……
高眉扬指出 , 科学完整的“音乐胎教”包括音乐、音乐接受者和专业的音乐心理治疗师 , 三者缺一不可 。科学的音乐胎教 , 需要考虑母婴在不同阶段的周期变化、音乐的种类、家庭的个性特点、文化背景、生活追求、音乐能力等等 。如果音乐胎教误入歧途 , 反而会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 , 严重的会造成婴儿畸形或心理闭锁 。
误区一
音乐胎教=听世界名曲
31岁的导游郑钢妻子被查出怀孕两个月 。兴奋之余 , 他准备对宝宝进行音乐胎教 , 但是 , 究竟该选择哪些曲目作为胎教音乐呢?妻子的“闺蜜”推荐他听听民乐小曲和流行乐曲 。“通俗音乐哪有高雅音乐的感染力强?”他的一位音乐发烧友朋友不以为然 , 推荐了贝多芬的交响乐、德沃夏克的作曲集等世界名曲 。谁说得对?郑钢犯了难 。
“很多准爸妈误以为胎教音乐就是世界名曲 , 其实不然 。”高眉扬指出 , 有些名曲并不适合准妈妈听 。例如贝多芬的C小调第五交响曲即人们熟知的《命运交响曲》 , 旋律中充满了强烈的情感挣扎 , 普通人听来常感到心惊肉跳 。总的来说 , 节奏强烈的鼓乐、快节奏的电声、旋律压抑、激烈的音乐都不适合作为胎教音乐 。
高眉扬指出 , 悦耳的音乐能激起准妈妈植物神经系统的活动 , 使其内分泌腺分泌出更多的激素 , 这些激素通过血液循环进入胎盘 , 使胎盘的血液成分发生变化 , 有利于胎儿的成分增多 , 从而激发胎儿大脑及各系统的功能活动 , 促进身心健康发育 。
进行孕期音乐胎教时 , 应选择旋律温和自然、有规律性的音乐 , 如大自然的河川、溪流声、虫鸣鸟叫声 , 《小夜曲》、广东民乐《彩云追月》、《蓝色多瑙河》等旋律悠扬的圆舞曲 , 甚至是流行天王周杰伦的《菊花台》交响乐改编版本 , 都可成为与宝宝沟通的音乐使者 , 效果不分伯仲 。《小夜曲》对准妈妈有助眠、安神的作用 , 分娩时听甚至有镇痛的功效 。
误区二
音乐胎教不需要准爸爸配合
一般胎教音乐会都会邀请准父母一起参加 。然而 , 妈妈入神倾听、爸爸恬然入睡的情景可谓音乐会的常见一景 。有的准爸爸振振有词:“音乐胎教是给老婆和她肚中的胎儿听的 , 我只是陪客 , 未必要听 。”
其实 , 音乐胎教不仅仅是准妈妈一个人的事 , 也需要准爸爸的密切配合 。在听音乐时 , 准爸爸可以温柔地抚摸腹中胎儿 , 和他说说悄悄话 。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孕妈咪放松心情 , 还能进行良好的亲子互动 。
专家建议 , 孕中晚期胎教时不妨采取“准妈妈教唱、准爸爸学唱”的形式 , 让宝宝提前“听”到爸爸的声音 , 有助于在宝宝出生后提升对准爸爸的亲切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