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痹症十大症状

1.伤寒的症状有哪些?

寒痹症十大症状

文章插图
伤寒可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经过及免疫学检查结果作出临床诊断,但确诊伤寒则以检出致病菌为依据 。潜伏期为5~21天 。潜伏期长短与感染菌量有关 。
1.临床表现典型伤寒的自然病程约为4周,可分为4期 。
(1)初期:相当于病程第1周 。起病大多缓慢 。发热是最早出现的症状,常伴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头痛,腹部不适等 。病情逐渐加重,体温呈阶梯形上升,可在5~7天内达到39~40℃ 。发热前可有畏寒,少有寒战,出汗不多 。于本期末常已能触及肿大的脾脏与肝脏 。
(2)极期:病程的第2~3周 。常伴有伤寒的典型表现,肠出血与肠穿孔等并发症亦较多在本期发生 。本期内疾病表现已充分显示 。
①高热:稽留热为典型的热型,少数可呈弛张型或不规则热型 。高热常持续2周左右,高峰可达39~40℃,亦有超过40℃者 。
②消化道症状:食欲缺乏,腹胀,腹部不适或有隐痛,以右下腹为明显,亦可有轻压痛 。多呈便秘,少数可有腹泻表现 。
③神经精神系统症状:
一般与病情之轻重密切相关 。患者虚弱、精神恍惚、表情淡漠、呆滞、反应迟钝、听力减退 。严重者可出现谵妄、昏迷 。亦可呈现虚性脑膜炎表现 。这些表现均与严重毒血症状有关,随着体温下降,病情亦逐步减轻与恢复 。
④循环系统症状:常有相对缓脉(脉搏加快与体温上升不相称)或重脉 。如并发心肌炎,则相对缓脉不明显 。
⑤肝脾肿大:本期常可触及肿大的脾脏、质软,有轻压痛 。亦可发现肝大、质软,有压痛 。肝脾肿大通常为轻度,随病情恢复逐渐回复正常 。如并发明显的中毒性肝炎时,可见黄疸,丙氨酸转氨酶上升等肝功能异常 。
⑥皮疹:病程第7~12天,部分患者出现皮肤淡红色的小斑丘疹(玫瑰疹) 。直径约为2~4mm,压之退色,略略高出皮面 。为数不多,一般在10个左右,分批出现,分布以胸腹部为多,亦可见于背部与四肢 。大多维持2~4天后消退 。此外,出汗较多的患者可见水晶型汗疹(白痱) 。
(3)缓解期:病程第3~4周 。体温开始波动,并逐渐下降 。患者仍觉虚弱,食欲开始恢复,腹胀减轻 。肿大的脾脏回缩,压痛减退 。本期仍有可能出现各种并发症,包括肠出血、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仍可发生 。
(4)恢复期:病程第5周 。体温回复正常,食欲好转,症状及体征均回复正常 。通常需1个月左右才完全康复 。
上述经过是典型伤寒的自然病程(图1) 。由于患者的免疫状态、入侵菌株毒力、数量、治疗措施是否及时与适当、并发症的发生,以及是否原有慢性疾患等因素影响,临床表现轻重不一 。
2.临床类型除典型过程外,本病又可有下列各型 。
(1)轻型:发热在38℃左右,全身毒血症状轻,病程短,1~3周即可恢复 。症状不多,缺乏典型伤寒表现,易致误诊和漏诊 。儿童病例不少见,亦可见于病前曾接受过伤寒菌苗预防接种者,或发病早期已应用有效抗菌药物治疗者 。
(2)暴发型(重型):起病急,毒血症状严重,病情凶险,发展快 。畏寒,高热或过高热,腹痛,腹泻,休克,中毒性脑病,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肝炎,中毒性鼓肠 。亦可并发DIC等 。如能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抢救,仍有可能治愈 。
(3)迁延型:起病初始表现与普通型(典型)相同,由于机体免疫力低下,发热持续不退,可达数月之久,弛张或间歇热型,肝脾肿大亦较显著 。伴有慢性血吸虫病的伤寒病者常有此型的表现 。这种患者的抗菌药物治疗不甚满意,有时需配合抗血吸虫病治疗才能控制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