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中国人通常吃什么

1.七夕节中国人通常吃什么?
七夕节的饮食风俗,各地不尽相同,一般都称其为吃巧食,其中多饺子、面条、油果子、馄饨与瓜果等为此节日的食物 。
1、饺子
鄄城、曹县、平原等地乞巧的风俗:
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
2、巧果
浙江各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 。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 。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 。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 。
3、云面
胶东人七夕吃巧果子,临沂人七夕则吃云面 。吃云面,此面得用露水制成,吃它能获得巧意 。
4、五子
七夕“拜织女”是少女、少妇们的大事 。祭拜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等,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更是少不了,焚香礼拜默默祷告后,这些供品也就成了她们宵夜的食物 。
5、巧酥
还有许多民间糕点铺,喜欢制一些织女人形象的酥糖,俗称“巧人”“巧酥”,出售时又称为“送巧人”,此风俗在一些地区流传至今 。
扩展资料:
节日起源
七夕,原名为乞巧节 。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
汉代画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图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 。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 。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 。
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 。
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 。
“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 。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 。
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 。
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 。
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 。
“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 。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 。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
参考资料来源:
2.七夕节中国人通常吃什么?
七夕节的饮食风俗,各地不尽相同,一般都称其为吃巧食 。
1、巧果: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有名 。巧果又叫“乞巧果子”,款式极多 。“乞巧果子”是七夕节的传统祭品和美点 。
七夕晚上人们把“乞巧果子”端到庭院,全家人围坐,品尝做“巧果”人的手艺 。现在这种习俗在许多地方都已经不流传了,“乞巧果子”这种传统食品,也演变成多种花色糕点 。
巧果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 。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