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功能中医上叫啥

1.中医解读心脏的功能有哪些?
功能一:心主血脉
中医学认为 , 全身的血脉都属于心 , 心的生理功能是否正常 , 可以显露于面部的色泽变化 。心脏有规律地跳动 , 与心脏相通的脉管亦随之产生有规律的搏动 , 称之为“脉搏” , 在人体的某些部位 , 可以直接触及脉搏的跳动 , 例如颈侧部(人迎脉)、腕部(寸口脉)等可触及 。中医通过触摸这些部位脉搏的跳动 , 来了解全身气血的盛衰 , 作为临床诊断疾病的依据 。
心脏的搏动 , 还可以在左乳下触及(相当于西医二尖瓣听诊位置) , 中医将此部位称之为“虚里” 。触摸虚里的跳动 , 有助于对心脏病的诊断 。
功能二:心藏神 , 主神志
在中医学中 , 广义的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 是对人体生命活动的高度概括 。它可以通过人的眼神、表情、语言、动作等反映于外 , 又称为“神气” , 是中医望诊的重要内容 。狭义的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 。心主神志 , 主神明 , 即是指狭义的神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称 , “心者 , 君主之官也 , 神明出焉” 。
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正常 , 则精神振作 , 神志清晰 , 思维敏捷 , 对外界信息的反应灵敏而正常 。反之 , 即可出现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异常 , 从而出现失眠 , 多梦 , 神志不宁 , 甚则谵狂;或出现反应迟钝、健忘 , 精神萎靡 , 甚至昏迷 , 不省人事等临床表现 。
功能三:心在志为喜
藏象学说认为 , 人的情志变化由五脏精气所化生 , 把喜、怒、思、忧、恐等五种情志活动称作五志 , 分属于五脏 。故《素问天元纪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 , 以生喜、怒、思、忧、恐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亦说:“在脏为心……在志为喜”即是说五志之中 , 喜为心志 。喜乐愉悦 , 一般说来 , 对人体属于良性的刺激 , 有益于心主血脉等生理功能 。
所以《素问举痛论》说:“喜则气和志达 , 营卫通利” 。但是 , 喜乐过度 , 则又可使心神受伤 , 神志涣散而不能集中或内守 。故《灵枢本神》又说:“喜乐者 , 神惮散而不藏 。
应当指出 , 由于心为神明之主 , 故不仅喜能伤心 , 五志过极均能损伤心神 , 导致神志病变 。所以 ,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又说:“愁忧恐惧则伤心”;《素问本病论》亦说:“忧愁思虑则伤心” 。
功能四:心在液为汗
汗和心脏有何关系呢?汗液是津液通过阳气的蒸腾气化  , 由玄府(汗孔)排出的液体 。因心主血液 , 中医又有血汗同源之说 , 即汗是血液中分离出来的 , 而心主血 , 故有“汗为心之液”之说 。
功能五:心开窍于舌
指舌为心的外候 。舌的主要功能是主味觉和表达语言 , 其功能正常要依靠心主血脉和神志的生理功能;心的功能正常时舌质红润、运动自如、味觉正常、语言流利 。而心火上炎则舌尖红赤而痛;心的阴血不足 , 则舌质红绛瘦瘪;神志异常则舌强不灵活 , 舌卷、失语、语謇 。心有病变 , 均可以由舌上反映出来 。
功能六:养生先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