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黄疸就停母乳?新生宝宝为什么容易出现黄疸?

宝宝一出黄疸就该停母乳吗?新生宝宝为什么容易出现黄疸?俗话说,“十个宝宝八个黄”,真是一点也不假,新生儿黄疸实在太常见了,但总有过来人这么告诉你“吃母乳的宝宝更容易黄疸,而且一换奶粉立马好!”
听到这个经验,恐怕很多坚持母乳喂养的妈妈又不淡定了,不是母乳喂养才最好吗?怎么会把宝宝喂出来黄疸?是不是要立刻停掉母乳比较好?
先别急,关于要不要停母乳,我们得先从知道新生儿母乳性黄疸是什么开始 。
新生宝宝为什么容易出现黄疸?
黄疸是新生宝宝的常见情况,这和新生儿的生理特点有很大关系:
胆红素生成增多胆红素是人体中的一种物质,是红细胞降解后的副产品之一 。
而新生宝宝的红细胞数量较多,但这些红细胞寿命都比成年人短,因此,每天会有大量的红细胞降解,释放出大约是成年人2倍的胆红素 。
胆红素分解代谢减少另一方面,新生宝宝的肝脏功能还没发育完善,肝脏对胆红素的分解代谢能力也比较差,导致了大量胆红素沉积在体内,沉积在皮肤黏膜、肌肉等部位,让宝宝出现了皮肤黄、巩膜黄的情况 。
胆红素重吸收增多新生宝宝的特点是肠壁有较多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这种物质会把本该随着便便排出去的结合型胆红素水解为游离型胆红素,然后经肠壁重新吸收回体内,如果宝宝排便延迟,积累在肠道的胆红素就会被肠壁大量的重吸收,导致黄疸进一步加重 。
总的来讲,就是胆红素生成增多了,而肝脏分解代谢能力比较差,同时,经肠重吸收的胆红素也增多了,因此新生宝宝很容易出现黄疸 。
母乳性黄疸又是怎么回事?
据近些年的文献报道,在新生儿黄疸中,有近30%都是母乳性黄疸 。
其实,母乳性黄疸的发生和上文的第3点——胆红素重吸收增多密切相关 。
当母乳摄入不足时,宝宝排便减少,肠道便会增加对游离胆红素的重吸收,使宝宝容易出现黄疸 。
但即使母乳充足,喂养良好,也可能因为母乳中含有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让本该随着便便排出去的结合型胆红素水解为游离型胆红素,又被肠道重吸收了,而宝宝肝功能发育还不完善,一时代谢不了,也容易出现黄疸 。
母乳性黄疸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两种 。
早发型母乳性黄疸
(母乳喂养失败型黄疸)早发型母乳性黄疸又叫母乳喂养失败型黄疸,是由于母乳喂养不足引起的 。比如:喂奶不够频繁、衔乳姿势不当或开奶不及时等 。
因为宝宝吃到的奶水少,肠蠕动就少,胎粪排出就会延迟,导致宝宝排便减少,累积在肠道的大量胆红素就不能及时排出,很多就被重吸收了,这时宝宝的黄疸就会很明显 。
这种黄疸一般在生后3~4天出现,尽早开奶和频繁哺乳可促进宝宝肠蠕动,减少胆红素重吸收,进而减轻黄疸 。
所以预防这类黄疸的办法就两点:早开奶、勤喂奶!
宝宝多吃多拉就OK啦!
美国儿科研究院建议轻、中度黄疸的患儿应该继续给予母乳喂养 。在他们最新新生儿黄疸诊疗指南中提到,对于健康的足月儿或接近足月儿,应鼓励和促进有效的母乳喂养 。在生后前几天内,母亲喂哺孩子至少8~12次/天 。同时明确反对对无脱水存在的母乳喂养患儿额外补充水分和葡萄糖 。

一出黄疸就停母乳?新生宝宝为什么容易出现黄疸?

文章插图
晚发型母乳性黄疸
(真性母乳性黄疸)有些妈妈会发现,孩子母乳吃得好,生长发育也正常,但依旧出现了黄疸,而且很久才能消退,这就是晚发型的母乳性黄疸,这种黄疸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母乳性黄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