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宝宝免疫力避开8个误区

很多家长都希望可以提高宝宝的免疫力,但是却往往陷入误区之中 。

提高宝宝免疫力避开8个误区

文章插图
提升免疫力8个误区
误区1:只吃细粮,不吃粗粮
作为营养素的主要物质蛋白质倘若摄取不足,免疫机能就会下降 。对于补充蛋白质,人们总觉得给宝宝吃得越精细越好 。其实不然,粗粮可提供细粮所缺乏的营养成分,达到平衡膳食、合理营养的目的 。
温馨提示:宝宝1岁之后,吃固体食物是最合适的选择 。
误区2:不允许宝宝生小病
天气一冷,妈妈怕宝宝着凉,就不让宝宝出门 。这么一来,宝宝的呼吸道长期得不到外界空气的刺激,得不到锻炼,更容易感染疾病 。
【提高宝宝免疫力避开8个误区】 不得病的宝宝永远没有免疫力 。对于一些小病,妈妈只需要认真对待,密切观察,不必惊慌 。很多研究证实,宝宝经常患一些小病,有助于免疫力的提高,对预防严重的疾病很有好处 。
温馨提示
1、别轻易认为身体常生病的宝宝就是抵抗力差 。很多常生病的宝宝会在4岁后患病次数逐渐减少,所以并不见得是抵抗力差 。
2、想宝宝少生病,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日常户外运动和身体锻炼,逐渐提高宝宝的体质和免疫机能,增强自身抗击病毒细菌感染的能力 。
误区3:过于干净
免疫系统能对传染病原形成免疫记忆,万一再次遇上,可以很快将其消灭 。如果你家太干净,宝宝没有机会通过感染产生抗体,抵抗力反而会减弱,并可能导致过敏和自体免疫失调 。
给宝宝创造的环境不是不让他接触细菌,而是要控制接触细菌的浓度 。平时要保持的是空气清洁,而不是无菌 。宝宝少量地、经常地接触细菌,对增强免疫力非常有利 。
温馨提示:平时只要使用一般的肥皂和水就能达到清洁目的,不需要用消毒剂消毒,也不要每天都使用 。
误区4:重视室内活动,忽略户外活动
如果担心天气变化、外面空气污浊、温度下降、易造成宝宝生病,所以就门窗紧闭,这样做是完全不对的 。
从病菌、灰尘种类或总量来说,屋里一定比外面少,但从某一种细菌或病毒的浓度来说,屋里比外面多 。病毒和细菌达到一定浓度才能致病,而密闭的环境有利于细菌和病毒的繁殖,通风的房间细菌浓度明显降低 。
每天带宝宝到户外接受一些自然光照,有利于免疫系统正常工作 。尤其是新生儿,每天的日晒可以有效防止佝偻病和尿布疹的发生 。
温馨提示:定时打开门窗换气,保证宝宝的房间空气流通 。每天至少换气两次,时间选择在上午9~11点和下午3~5点空气污染低的时段,每次不少于45分钟 。
误区5:提高免疫靠药物
除了接种疫苗外,其他药物和免疫调节剂具有一定的抗御疾病能力,但其中所含的抗体,并不是针对某一种特定细菌或病毒的特异性抗病物质,因此不是万能的预防药 。
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丙种球蛋白 。长期反复使用,会抑制自身合成丙种球蛋白的能力,降低抗病力,还有可能引起过敏等不良反应,甚或肝炎、艾滋病等 。一般来说,具有正常免疫功能的宝宝是不需要的,若出现了免疫功能低下的情况可以酌情选用 。
温馨提示:在为宝宝选择免疫调节制剂之前,最好到医院进行免疫功能测试,切忌盲目使用,否则不仅无助于增强宝宝的抗病力,反倒可能招灾惹祸 。
误区6:动不动就用抗生素
感染不是很严重时尽量不要用抗生素,最好靠自身的抵抗力使免疫系统得到锻炼 。这样当下次再遇到同样的“敌人”时,已经训练过的免疫细胞便会产生出有针对性的免疫力,从而保护身体安全 。滥用抗生素会增加耐药性,也会引发其他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