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甘草汤配方组成( 三 )


麦冬能显著提高心肌收缩力及心脏泵血功能 , 增加冠脉血流量及心输出量 , 并具有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 能逆转失血性休克心脏功能的抑制 , 改善循环 , 使血压回升 , 具有抗休克作用;麦冬增加梗死后心肌营养性血流量 , 缩小心肌梗死范围 , 能使已显著受害的心肌细胞(梗死后)较快地得到修复 。麻仁乙醇提取物有降血压和降血脂作用 。佐药桂枝能扩张血管 , 改善外周循环 , 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 , 增加营养性血流量 , 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心肌功能 , 提高心肌sod活性 , 降低lpo含量;桂枝所含桂皮醛能抑制血小板聚集 , 并有抗凝血酶作用 。
生姜能兴奋血管运动中枢和心脏;生姜所含6-姜辣醇、8-姜辣醇、10-姜辣醇均为强心药 , 能增加心肌收缩力;生姜对血压可产生一过性降压、明显升压和持续性降压三相性作用;生姜能影响血小板内aa代谢 , 抑制txb2及pgs的合成 , 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
4.炙甘草汤中的麻仁是什么麻仁
炙甘草汤首见于《伤寒论》177条:“伤 寒 , 脉结代 , 心悸动 , 炙甘草场主之” , 由甘草四两(炙) , 生姜三两(切) , 人参二两 , 生地黄一斤 , 桂枝三两(去皮)、阿胶二两、麦门冬半斤(去心)、麻仁 半升、大枣三十枚(荤)“’九味药组成 。功能益气滋阴、补血复脉 。现代主要用于治疗多种以心律失常为主要表现的心脏疾患 。
认识一直莫衷一是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药源试加考证 。
1.“麻仁”考证的原由
历代医家对炙甘草汤中“麻仁”的认识有不同观点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中认为应用“酸枣仁”半升 , 并注明旧书用麻仁者 误 , 而同是清代的另一位医家唐容川在《血 证论》中引“炙甘草汤”时则认为应用“芝麻”五钱 。张联曰:“津液枯搞之人 , 宜防二便秘涩之虑 , 麻仁、阿胶专主大肠之括约 ,  免阴虚、水竭、火燥、血枯” 。
按此说应用“火麻仁” 。
是一个单纯的笔误或遗漏问题 。《伤寒论辞典》释《伤寒论》中“麻子仁”共出 现两次 , 一为本方 , 另一为麻子仁九 , 但“麻子仁九”的组成清晰写为“麻子仁”半升而非“麻仁” 。这两处“麻仁”名称的不同 , 在一定程度上留下了怀疑的理 由 。从配伍上看 , 麻仁与阿胶、麦冬、生地诸药相配 , 主要取其滋阴养血之功效 , 但火麻仁润燥养阴之功并不明显 , 何以用之?从药名变化看 , 《中华本草》中有关 “火麻仁”的异名演变是这样记载的:麻子(《本经》)、麻子仁(《伤寒论》)、麻仁(《肘后 方》) 。
若本方中“麻仁”为“火麻仁” , 为何“麻仁”的别名会首见于《肘后方》而非《伤寒论》?所以不应简单地 将“麻仁”理解为“火麻仁” , 而需要加以考证 。
2.本草源流及现代研究
古今药名(包括别名)中出现与“麻 仁”相关的中药有黑芝麻(胡麻见《本经》、胡麻仁见《常用中药学》1971)、火麻仁(麻仁见《肘后方》、大麻仁见《药材学》)、亚麻子(胡麻仁见《中药 别名手册》、亚麻仁见《国药的药理学》) 。亚麻始载于宋《本草图经》 , 比《伤寒论》晚约八百年 , 故 “亚麻仁”肯定不是炙甘草汤中的“麻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