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孩子做错了什么 都必须先表扬后批评

经典范例

不管孩子做错了什么 都必须先表扬后批评

文章插图
一位优秀的白人教师 , 正在给一名长期受到种族歧视的黑人孩子上课 , 他耐心地说:“孩子 , 老师相信你是天下最好的孩子 , 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你不要紧张 , 仔细数数老师这只手究竟有几个手指?”
那孩子缓缓地抬起头 , 涨红了脸 , 盯着老师的五个手指 , 数了半天 , 终于鼓起勇气 , 开口说:“三个 。”
面对这样的结果 , 这位伟大的教师没有责备 , 也没有沮丧 , 而是依然满怀热情地说:“太好了 , 你简直太了不起了!一共就少数了两个 。”
老师的鼓励让孩子像久旱的土地遇上了甘霖 , 孩子的眼睛一下子放光了 。
完美诠释
这是美国电影《师生情》里的一个场景 , 这个电影片断曾深深感染了许多的老师和父母 , 令人永生难忘 。试想 , 如果把这样一个场景放在我们的老师或家长面前 , 他们会怎么做?也许通常引来的便是大声的训斥:“三个?我的天啊!这是三个?”然后接着的可能就是一连串的羞辱之词 。难以想象这样得不到父母或老师鼓励的孩子 , 怎么会拥有健康自信的心态 。
美国人把电影中这位老师的教育法称为自然教学法 , 这是他们通常遵循的教育法则 。无论是老师 , 还是家长 , 只要是孩子乐意做的事 , 他们的评价永远是两句话:
太好了 , 除了不对的地方;
【不管孩子做错了什么 都必须先表扬后批评】 太好了 , 只少数了二个;
太好了 , 只错了九道题;
太好了 , 只不过把“水”念成了“堆” 。
许多人也许有一些疑惑 , 为什么“太好了”的评价对孩子有着如此神奇的魅力呢?原因就在于不管孩子表面上多么骄傲 , 内心都是脆弱的 , 弱小的生命常常担心自己不行 。一句“太好了” , 仿佛是春雷一声响 , 孩子吃下个定心丸 , 情感的闸门一下子全部打开了 。
类似的 , 日本教育家铃木在教学过程中对曲子拉得十分糟糕的孩子也说:“拉得不错呀 , 要是克服了缺点……”
也就是说 , 要给予孩子更多的鼓励 。对孩子们来说 , 如果家长对自己表现不好的地方只是进行失望的指责 , 而对表现好的地方连一声“挺不错的嘛!”都不肯说 , 将会使他们产生很强的挫折感 , 从而丧失积极性 。
在幼儿牙牙学语时 , 不管孩子嘴里说些什么 , 没有父母会指责说:“那嘴是怎么张的呀 , 声音太高或声音太低 , 没见过你这么笨的孩子!”等等 。相反 , 当孩子叫出第一声“爸爸”或“妈妈”的时候 , 不管发音多么模糊 , 多么不标准 , 父母都会高兴地把他抱在怀里 , 热烈地亲了又亲 。正是因为父母衷心的鼓励 , 才有孩子日后流畅的语言交流 , 如果不停地指责和打击 , 相信孩子甚至会丧失语言沟通的能力 。
美国著名企业家玫琳凯在管理员工的过程中也遵循相似的一条原则:不管要批评的是什么 , 你必须找出对方的长处来赞美 , 批评前和批评后都要这么做 。玫琳凯把这一原则称之为“三明治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