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糖尿病首先健脾( 二 )


现代运用中医药对糖尿病患音进行临床治疗,最早见于1954年 。多病例(29例)观察的首次报道在1977年 。此后,本病的中医治疗开始引起中西医界广泛注意 。特别是进入80年代后,大量的治疗病例和临床总结性资料不断隔现 。根据初步统计,累汁多样本报道的病例己超过8000例 。
集40多年的临床观察和资料积累,中医在探索和总结糖尿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遣方用药、并发症的治疗等方面,均取得可喜的进展 。不少研究者还对糖尿病人做了治疗前后血糖、尿糖、糖耐量试验等对照检查 。大量研究成果表明,中医中药治疗糖尿病,不仅临床疗效满意,而且颇有独到之处 。目前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结含论治,疗效多在85%以上 。
近年来,一些研究者进一步进行了实验室研究,如糖尿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客观指标联系的研究;老年人及老年人前期糖尿病辨证分型与胰岛素释放曲线关系的探讨;有关调整脂质代谢紊乱的研究;单方草药的研究,以及寻找降糖、降脂的有效方药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等等 。从中探索临床规律,为中医更有效地治疗本病提供了某些客观依据 。
本病是综合性的致病因素,尤与嗜酒、喜食膏腴和过度精神紧张有关,三者综合发病者较多 。不论情志、房劳、厚味、嗜酒等因素,其造成消渴病的主要病理机制为积热伤阴,阴虚火旺,耗损肺、脾(胃)、肾诸脏,热伤肺阴,肺液干涸,敷布失职,多饮而烦渴不止;邪伤胃阴,胃火炽盛,消谷善饮,肌肉消瘦;热邪伤肾,肾阴亏虚,精气不足,固摄失权,精微不藏,多尿而频,或有甜味,或如脂膏 。
此三者其始虽异,其终则同,最后损伤肺、胃、肾阴液,而致成本病 。现分述如下:
燥热内生 长期过食甘肥,醇酒厚味,以致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伤津,易致消渴 。亦有意欲长寿,或快情纵欲,长时服用温燥壮阳之剂,或久病误服温燥之品致使燥热内生,阴津亏损,发为消渴 。
五志化火 长期过度精神刺激,情绪紧张,五志过极,火热内生,灼阴伤肺而失治节;亦有忧愁思虑,情怀不畅,心气郁结,郁而化火,心火亢盛,致心脾精血暗耗,肾阴亏损,水火不济,发为本病 。
肾阴亏虚 先天禀赋不足,肾脏素虚;或病后阴血亏衰,火旺阳亢,消灼阴津;或因房室不节,劳伤过度,伤耗阴津,肾阴亏损 。阴虚火旺,上蒸肺胃,遂致肾虚、肺燥、胃热发为消渴 。
关于糖尿病的辨证分型,各医家意见不一 。
在60年代以前大多以上、中、下三消分治,60年代以后分型日趋增多,有以肺、胃、肾分治;有以气、血、津液辨证;也有以瘀血、肝气来辨治 。现结合古今多数医家的经验,归纳为下列六型:
1.燥热炽盛 此型多见于疾病初起,来势较急 。多食,消谷善饥,或胃脘嘈杂,口渴多饮,甚则渴饮无度,咽干舌燥,形体消瘦,小便频数色黄 。大便秘结或干燥 。舌苔薄黄腻或黄燥,舌质红或带芒刺,脉滑数或弦滑 。
2.气阴两虚 此型是本病的基本型 。
三多症状明显,倦怠乏力,心慌气短,头晕耳鸣,失眠多梦或心悸健忘,自汗盗汗,五心烦热,或骨蒸潮热,形体消瘦,唇红咽干,尿频色黄,大便干 。舌苔薄白或少苔,舌质红少津,脉沉细或细数 。
3.阴虚火旺 此型多见于病久迁延不愈 。咽干口燥,口苦,口渴多饮;或牙龈肿痛,牙宣口臭,或口舌生疮,消谷善饥,脘痛如灼,伴五心烦热,骨蒸潮热,盗汗,或心烦失眠,形体消瘦,尿频量多,或溺赤,大便干燥或秘结 。舌苔薄白或无苔、花剥,或薄黄,舌质干少津,脉细小数或滑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