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幼儿常见疾病预防( 四 )


⑶手、足掌背可见斑丘疹,后转为疱疹,
2-3天后吸收,不留痂 。也可见于臂、腿及臀部,躯干少见 。
⑷病程短,症状轻 。
4.隔离和预防
⑴隔离患儿二周 。
⑵对患儿的鼻咽分泌物、粪便及污染物随时进行消毒 。
⑶注意室内开窗通风,物品消毒等 。
5.治疗
⑴对症处理:保持口腔卫生,口腔溃疡处可局部涂药 。
⑵防止继发感染 。
⑶中医治疗:清热解毒 。
三、水 痘
1﹑病因:水痘带状疱疹组病毒 。
2.流行病学
⑴传染源:急性期病人 。
⑵传播途径:飞沫或被疱疹浆液污染的物品 。冬春季多见 。
⑶易感者:婴幼儿、学龄前儿童发病率高;病后可获得终生免疫 。到成人期有20%的人可发生带状疱疹 。
3.临床表现
⑴发热、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 。
⑵发热1-2天后出现皮疹,初为红色细小斑丘疹,数小时后变为圆形的,有薄膜包围的"露珠"状疱疹,周围有红晕,伴有痒感,1-3天后疱疹变干结痂 。以躯干、腰、头皮多见,四肢稀少,呈向心性分布;常成批出现,在同一时间内可见斑丘疹、疱疹、干痂 。口腔粘膜、咽部、眼结膜也可见皮疹,破溃后形成溃疡 。
4.并发症:继发感染时可引起败血症 。也可见脑炎、心肌炎等 。
5.隔离和预防
⑴隔离至皮疹全部变干脱痂为止 。但不得少于发病后2周 。
⑵注意室内通风 。
⑶对易感者接种水痘疫苗 。
6.治疗
⑴对症处理:发热时用退热剂;保持皮肤、指甲清洁,避免抓破疱疹,如疱疹已破或有继发感染者,局部涂用1%龙胆紫等 。
⑵有继发感染时可用抗生素 。
⑶按医嘱进行其他相关治疗 。
四、猩红热
1.病因:A组溶血性链球菌 。
2.流行病学
⑴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及带菌者 。
⑵传播途径:由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玩具、毛巾、书、衣被等间接传播 。冬春季多见 。
⑶易感者:
2-8岁儿童多发 。
3.临床表现
⑴发热、头痛、咽部疼痛、颈前淋巴肿大 。
⑵发热24小时出现皮疹,由中耳、颈部蔓延至躯干及四肢,24小时内遍布全身 。皮疹为弥漫性针尖大小猩红色小丘疹,疹间无正常皮肤,有痒感 。面部潮红,可见"口周苍白圈"、"杨梅舌" 。
4.并发症
⑴化脓性并发症:中耳炎、副鼻窦炎、肺炎、乳突炎 。
⑵中毒性并发症:心肌炎、心包炎、心内膜炎 。
⑶变态反应性并发症:风湿性关节炎、急性肾小球肾炎 。
5.隔离和预防
⑴隔离患儿至症状消失后一周;有化脓性并发症者隔离至炎症痊愈,并持医院开据痊愈证明方可返园 。
⑵患儿病后3周内要注意经常查尿和心电图,及早发现和治疗肾炎、心肌炎等合并病症 。
⑶对患儿的分泌物和污染物品进行消毒 。
⑷对易感儿童可口服板兰根、复方新诺明等 。
6.治疗
⑴对症处理:用淡盐水漱口,高热时用退热剂 。
⑵抗生素治疗 。
五、流行性感冒
1.病因:流感病毒 。
2.流行病学
⑴传染源:病人及隐性感染者 。
⑵传播途经:主要通过空气飞沫经呼吸道传播 。多发于冬季和冬末春初 。
⑶易感者:儿童以及其他易感人群 。
3.临床表现
⑴突然起病,畏寒、高热、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 。
⑵伴有轻度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
⑶病程持续约一周 。
4.并发症
肺炎、脑炎、脑膜炎、循环功能障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