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药是怎样配伍的?
文章插图
楼上精辟
中国古代很早已使用单味药物治疗疾病 。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又学会将几种药物配合起来,经过煎煮制成汤液,即是最早的方剂 。剂,古作齐,指调剂 。《汉书·艺文志》:“调百药齐,和之所宜 。”方剂是治法的体现,是根据配伍原则,总结临床经验,以若干药物配合组成的药方 。
方剂一般由君药、臣药、佐药、使药四部分组成 。
方剂一般由君药、臣药、佐药、使药四部分组成 。君臣佐使的提法最早见于《内经》,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有“主病之为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的记载 。历代医家对它们的涵义各有解释 。如元代李东垣说:“主病之为君,兼见何病,则以佐使药分治之,此制方之要也 。”明代何柏斋说:“大抵药之治病,各有所主 。主治者,君也;辅治者,臣也;与君药相反而相助者,佐也;引经及治病之药至病所者,使也 。
【常用中药配伍及功效】”可见“君臣佐使”的涵义是经过不断补充而逐渐完善的 。君药是方剂中针对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必不可少的,其药味较少,药量相对较其他药大 。臣药协助君药,以增强治疗作用 。佐药是协助君药治疗兼证或次要症状,或抑制君、臣药的毒性和峻烈性,或为其反佐 。使药引方中诸药直达病证所在,或调和方中诸药作用 。例如《伤寒论》的麻黄汤,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四味药组成,主治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等,属风寒表实证 。
方中麻黄辛温解表,宣肺平喘,针对主证为君药;桂枝辛温解表,通达营卫,助麻黄峻发其汗为臣药;杏仁肃肺降气,助麻黄以平喘为佐药;甘草调和麻黄、桂枝峻烈发汗之性为使药 。“君臣佐使”现多改称“主辅佐使”或“主辅佐引” 。方剂按照一定结构组成后,在临床运用过程中还必须根据病证的不同阶段,病情的轻重缓急,患者的不同年龄、性别、职业,以及气候和地理环境作相应的加减化裁,方能达到切合病情、提高疗效的目的 。
方剂的加减变化包括药味加减、药量加减和剂型更换 。药味加减变化是指方剂在君药、主证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兼证或次要症状的增减变化而相应地加减臣药和佐药,若因药味加减而引起君药和主证改变时,则属另行组方 。药量加减变化是指由相同药物组成的方剂,加减其中某些药物的剂量而使方剂的功效和治疗范围有所扩大或缩小,若因药量的增减而使方剂的君药和主证完全改变时,也属重新组方 。
剂型更换变化是指同一方剂,由于选用不同剂型而使治疗作用发生相应变化 。
有资料记载中药汤剂创始人就是伊尹 。《史记·殷本记》有“伊尹以滋味说汤”的记载 。《资治通鉴》称他“闵生民的疾苦,作汤液本草,明寒热温凉之性,酸苦辛甘咸淡之味,轻清浊重阴阳升降走十二经络表里之宜 。”《甲乙经·序》亦谓“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 。”有文描述伊尹身为奴隶,专职为汤王做饭,善于研究和揣摩上人的心思和口味,不但做出的饭菜时时被众人称赞,而且对国事治理有自己鲜明的见解 。
汤王慧眼识人才,看到伊尹才智出众,富有创见,就大胆地聘用其为右相 。
关于伊尹创汤液的说法,最早在汉代或汉代以前就已流传,栾川民间都知道煎中药源于伊尹 。伊尹在为百姓治病过程中,尝遍百草,中毒无数次,得出经验生食草药不如煮熟为好,他从做饭的道理摸索,生米生菜做成美味佳肴,营养丰富,口感上乘,何不将草药混合煎成药水用之?时间的流逝也就创造了草药汤液 。《吕氏春秋·本味》提到伊尹在与汤王的对话中曾以医为喻,“有其新,弃其陈,腠理遂通,精气日新,邪气尽去,及其天年 。
- 一周内降血糖秘方
- 勾女药配方几味中药
- 备孕直通车:常用家居清洁剂易不孕不育
- 春天吃什么中药滋补品
- 中药熏蒸木桶
- 让宝宝不再撒谎 一些常用的纠正方法
- 肿瘤吃什么中药消得快
- 7岁儿童健脾胃的常用药 孩子健脾胃的好帮手
- 古代那些常用且残忍的避孕法
- 如何喂宝宝吃药 中药苦口也乖乖喝下